当前位置:主页 > 战史风云 >

清政府向八国列强宣战 李鸿章为何抗旨不遵(3)

发布: 2011-01-04 14:06  | 来源:未知 | 编辑:4908.com | 查看:

 

改良道路遇阻 孙中山远走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陈晓楠:孙中山上书失败之后,沮丧地回到了上海,但是毕竟是年轻人,蔫了几天之后呢,很快就自我调节好了,他甚至还用自助游的方式,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不久之后,孙中山到达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进行反清革命活动。这一举动看起来非常突然,为什么在半年之前,孙中山还在宣扬着改良的观点,仅仅在半年之后,就开始高举反清大旗闹革命了呢,而且再也没有犹豫过,迟疑过,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很多人认为,上书李鸿章失败,使得孙中山从一个改良主义者,变成了一个革命者,可是一个人思想的转变,不至于是如此简单的因果关系吧,在孙中山的心里,也许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解说:照片上的这个小木屋坐落于檀香山,1894年11月,上书李鸿章失败的孙中山,就是在这个小木屋中组织成立了兴中会,开始走上了反满革命的道路。

 

王杰(广东省社科院历史研究员):他那个时候是一个人到了檀香山,在华侨里头来组织这个兴中会,这个兴中会有它划时代的历史里程碑的话,那么就是说他第一次提出来,要建立共和国,要振兴中华。

 

解说:那么孙中山在此时走上革命道路,真的是上书失败对他的影响所致吗,兴中会成立之初,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又是什么呢,在描述自己1896年在英国被清朝公使抓捕的《伦敦被难记》中,孙中山这样回忆了,自己为什么创立兴中会,走上革命这条道路。

 

李扬帆:在这个当中他讲了几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说他兴中会的同仁们,包括他孙中山自己在内,最初都不是说要革命,都不是说要造反的,都是希望能够使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上达天听,能够被朝廷认可来推动中国的变革,这是一。第二呢,促使他走向造反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外在因素,不是李鸿章这个人,不是李鸿章不见他,他去愤而走向革命,而是甲午战争本身,因为整个甲午战争,使得中国的洋务运动的成果付之一炬,恰恰是甲午战争之后,朝廷颁布了一系列诏令,其中一条就是说,以后所有的贫民百姓,不得单独未经许可就上书,这个政令颁布以后,后来孙中山说断绝了他们的任何希望,他觉得我连写个东西打个报告的权利都没有了,所以一系列的事情促使孙中山转向造反。

 

解说:由改良到革命,孙中山在看似短时间内完成了一次巨大的转变。然而他的革命思想,真的是在一夜之间形成的吗。

 

李长莉:改良也好,革命也好,因为在孙中山的这个心目当中,他就是彻底地改造中国社会,这个呢是已经在他去美之前,在他要上书李鸿章的时候,已经心里是比较清楚,也比较明确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这种走上革命的道路,我们从他最早那时候,可以说他是应该有他的比较清晰的一个脉络。

 

李扬帆:孙中山能有这样一种想法,是和他早年的这种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解说:这是广东省中山市的翠亨村,孙中山就是出生在这里。在这些小胡同中,孙中山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也正是在这里,他幼小的心灵接受了社会对他的第一次洗礼。

 

李长莉:就在他出生前没有几年,太平天国才镇压下去,所以他从小就是也听到他村子里边,有当年参加过太平军的老人,会给他们讲当年是怎么英勇地抗清,这个洪秀全他们怎么带领大家,去为穷苦人来争公平,家里有一个神母也曾给他讲过,就在不远处在海湾上停的外国的大轮船上,外国人怎么样欺压中国的苦力。因为他对这些他是都有一定的这样的一种感受,感到作为中国人受到西方洋人的,这样一个欺辱。

 

解说:13岁那年,孙中山跟随母亲飘洋过海,到檀香山投奔哥哥孙眉。在这里,他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度过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五年。

 

李扬帆:这些西学包括基督教的熏陶,包括西方文化的这种教育,西方教育所给他的这样一种文化的熏陶。

 

郑大华(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当时檀香山正好是美国占领檀香山的时候,就是现在的夏威夷的时候,所以当时的檀香山的民主主义,这个方面对孙中山后来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是重大的影响。

 

解说:后来由于在宗教问题上,跟哥哥孙眉发生冲突,孙中山返回家乡。几年后他考入香港西医书院,开始了长达五年的西医学习。

 

李扬帆:西医从技术层面也提供了一种观察中国文化的不同的视角,这些东西对他少年时代,对中国问题的这种感知,有很大的一个促进的,推动的作用。

 

李长莉:所以在求学的五年期间呢,他还经常写一些文章给报刊,当时香港也有一些中文的报刊,投稿来阐发怎么样改革中国社会,一些,自己的一些看法。

 

李扬帆:郑观应在澳门写这个《盛世危言》的时间,应该是在1892年到1893年间,其中有一篇文章叫农功,农是农民的农,建功立业的功,这篇文章其实还是孙中山写了以后,经郑观应两个人的探讨,然后把部分它放到《盛世危言》里面去的。

 

解说:此时的清政府已是日薄西山,尤其是1885年,清政府在中法战争中的不败而败,在孙中山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后他曾经这样回忆到,余字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

 

李扬帆:但是这个东西在他年轻的时候,只是作为他的一个年轻人的某种政治上的某种想法,还没有能够说把它付诸到某种实践当中去,到孙中山行医行了一段时间以后,他逐渐开始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比较成熟的想法的时候,他已经其实从他年少时候的那种相当冲动的要造反的这样一种反满的情绪,变为比较实际地考虑中国的问题。所以他在1894年的上半年,他大概自己有十几天的时间就躲到一边,就不去行医,把医馆关了门,用十几天时间草书了一个八千多字的《上李傅相书》。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本周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