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战史风云 >

于谦北京保卫战一战封神

发布: 2022-10-31 15:25  | 来源:未知 | 编辑:admin | 查看:

 

      北京保卫战背景

 

      明朝有一句非常强硬的口号:“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所以很多人在分析崇祯帝为何不南逃时,都认为他不敢违背祖训,不敢给自己的老祖宗丢脸。但在明朝历史上,却出了一位“叫门天子”,他就是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朱瞻基英年早逝,导致年仅9岁的朱祁镇早早就继承了皇位。

 

      当时朱祁镇还是个小屁孩,朝政自然不能交到他手里,于是朱瞻基的母亲太皇太后张氏便重用内阁“三杨”理政。在三杨的管理下,明朝虽然因发动麓川之役消耗了一些国力,但总体来说还在稳步前行,有日渐昌盛之象。

 

      就在这时候,朱祁镇长大了。随着三杨和太皇太后张氏的去世,朝政的处置大权回归到朱祁镇手里。朱祁镇雄心勃勃,想做一番大事,在位初期也是励精图治。

 

      但他身边却有一位佞臣,那就是从小陪他长大的太监王振。之前张太后活着时,时常敲打王振,他即使有野心,也不敢太过胡作非为。但自从张太后去世,王振就放开了自我,不仅广结党羽,而且还肆意勒索大臣。于谦就因为进京时没给王振送礼而得罪了他。

 

      与此同时,北方草原的瓦剌部逐渐崛起,肆意骚扰明朝疆域。

 

      瓦剌的太师也先十分狡猾,借着“朝贡”之名,刻意骗取明朝的赏赐。最高峰时期,瓦剌朝见明朝的使团人数,一度高达3000余人。王振对此非常不满,下令减少赏赐。也先正好以此为借口,带兵挥师南下,直抵大同,进逼北京。

 

      而明英宗朱祁镇非但不紧张,反而十分兴奋。他对于太爷爷朱棣五征蒙古的事迹非常崇拜,正向往着有生之年可以像朱棣一样御驾亲征。结果也先“瞌睡给递来个枕头”,正合他意。王振也在一旁怂恿,表示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只要朱祁镇打赢这场战,他就可以和先祖一样流芳百世。没想到结果却是遗臭万年。

 

      当时明朝军队大部分在外,朱祁镇突然之间要御驾亲征,搞得军队都来不及集合。朝廷从京城附近临时拼凑了20万军队,让他们跟随朱祁镇攻打瓦剌。当然,明朝对外宣称是50万。结果到了大同附近,明军发现当地已是尸横遍野,偏偏又大雨连绵。再加上后方供给跟不上,搞得人心涣散。

 

      朱祁镇兴趣缺缺,打算打道回府。王振为了向家乡父老炫耀一下自己和皇帝的关系,便怂恿朱祁镇绕道他老家蔚州。朱祁镇给了这个玩伴面子,让大军开拔,向蔚州进发。结果走了一半,王振突然想到,这么多人,万一把老乡的庄稼踩坏了,不得被家乡人骂死?所以又建议大军原路返回。

 

      几十万人,就这样跟着王振过家家。当大军行至怀来附近时,明军的辎重部队没有跟上,王振便下令原地扎营等候。结果辎重没等来,瓦剌军却来了,将明英宗朱祁镇困在了怀来城外的土木堡。朱祁镇也成了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位被活捉的皇帝。这场军事活动也被称为“土木堡之变”。

 

      于谦是如何力挽狂澜的?

 

      明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到朝廷后,大臣慌作一团,不知该如何是好。在这危急关头,明英宗的母亲孙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同时召集群臣商议对策。以徐有贞为首的一些大臣主张还都南京,毕竟南京本就保留着明朝的一套行政班子。但于谦却坚决反对,并以宋朝南迁的故事来驳斥众人。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人都赞同于谦,郕王朱祁钰则毫无主见。

 

      于谦明白,固守北京这一重大决策,其他人说了都不顶用,只有孙太后的话才具有权威。所以他面见孙太后,详细阐明利弊,让孙太后坚定地站在了他这一边。与此同时,就是朝廷首脑的问题。

 

      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瓦剌的心思很明显,他们就是要利用明英宗,让明朝投鼠忌器,从而答应他们许多的无理要求。如果真这样做,明朝就会被瓦剌牵着鼻子走,所以必须另立新君。

 

      但立谁为帝,这也会在明朝内部激起巨大的纷争。因为朱祁镇有儿子,可惜年纪只有两岁。郕王朱祁钰倒是有资格,但他只是是朱祁镇的弟弟。也是于谦出面,说服了孙太后,让他立朱祁钰为帝。孙太后以大局为重,答应了此事,并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朱祁钰继位后,大力支持于谦保卫北京的行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本周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