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出兵朝鲜底线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战争一开始,朝鲜方面打得顺风顺水,占领了朝鲜南部重要城市汉城,眼看整个朝鲜半岛就要全部解放。但是,在美国仁川登陆介入后,形势反转很快,朝鲜人民军有被美国军队全部消灭的危险,朝鲜亡国在即。面临十分严重的危险局面,朝鲜方面分别于10月1日和3日紧急向苏联和新中国求援,请求直接出兵。
斯大林认识到,如果朝鲜人民军失败,北朝鲜就会落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手中,远东的政治、军事格局将立即改变,苏联的远东地区会直接受到威胁。但是,苏联方面又不能和美国产生正面冲突。因为苏联与美国有协议,苏联国内也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如果与美国发生正面冲突,对苏联是十分不利的。怎么办?
斯大林想到了中国。他知道,中国刚刚结束内战,正处在经济恢复时期,十分困难,但他也考虑到了中国在东北的利益:如果美国占领了北朝鲜,将直接威胁中国东北地区,中国的东北重工业基地将不能顺利进行建设,中国的军事力量也会被吸住;而且,美国在进兵朝鲜的同时,也派舰队占领了台湾海峡,这使中国不能顺利实现其在南方的解放台湾的军事计划。
因此,斯大林认识到,朝鲜战事,与中国的利益也密切相关。于是他提出:由中国出兵,进入朝鲜,直接支援朝鲜抗击美国和南朝鲜军队,由苏联方面给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提供较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弹药。
毛泽东接到斯大林建议中国出兵朝鲜的电报后,4日,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主持召开会议,讨论出兵朝鲜问题。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张闻天等出席。罗荣桓、邓小平、饶漱石、薄一波、聂荣臻、邓子恢、李富春等列席。在会议开始时,几乎所有领导人都对出兵朝鲜持怀疑或反对态度,尤其是军队领导人几乎一致对同美军作战表示没有把握。
朝鲜半岛与中国地理相连,在政治上一直存在密切关系。1894年,日本侵略朝鲜,中日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甲午战争。结果,中国战败。1895年3月,中国和日本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之后,中国同朝鲜的关系完全停止。21年后,日本又制造事端,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1937年,日本全面侵略中国。历史事实证明:日本的目标,就是利用朝鲜作跳板,最终发动侵华战争。从中国长远的国家安全考虑,从中国与朝鲜的唇亡齿寒的特殊关系考虑,从中国的国际主义义务考虑,即使苏联方面不给中国武器装备和空军支援,毛泽东的思想倾向也是要出兵援朝。
会议上其中有一人的发言最令毛泽东失望。他说:“我国已经打了二十多年仗,国内战争创伤亟待医治,部分地区尚未解放,新解放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元气没有恢复。我们刚刚建国不久,百废待兴,国力很弱,没有能力再打仗。特别是我们没有同美军较量过。我们打蒋介石,用小米加步枪就可以了。国民党军队的武器装备比我们强得多,但优劣还不那么悬殊,而美军就大不一样了。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强国,军队装备高度现代化。美军一个师拥有几百门炮,而我军的一个师才有几十门炮,坦克更少了。美国有强大的空军和海军,而我们的空军和海军才刚刚开始组建。我军入朝既无空军掩护,又无海军支援。我们出兵参战,仗打起来是没有界限的,如若贸然出兵,倘若没有把握把美军顶住,反而把战火引到我们东北,那就糟了。我看还是加强东北边防为好,免得引火烧身。”
此人的发言得到不少与会者的共鸣。有些人也认为,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建国才一年,困难重重,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打这一仗。而且出兵打这场战争,对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来说并不是没有风险的。百废待兴,困难很大。甚至个别人谈到,我们可以等到苏联直接参战或与我们共同出兵,比现在我们单独出兵好。
在会议的最后,毛泽东表示:“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难过。”这番话,深深地影响了在座的每一个人,对做出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10月5日,会议继续举行,多数人还是主张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打这一仗。
此时,应毛泽东之召从西安紧急乘飞机奔赴北京的彭德怀发言,明确支持毛泽东出兵朝鲜的决策。他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就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就是了。否则,等美国占领了整个朝鲜,将来的问题会更复杂。如果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摆在我们家门口,它想发动侵略,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与其晚打,不如早打,打完了再建设。”
彭德怀的发言与对毛泽东的明确支持,使会议气氛转变。 |
- 万历中日朝鲜之战:处于衰落期的明军竟然大
- 除美国外朝鲜战争期间还有哪些国家参加联合
- 朝鲜战争中与中国交战的非洲国家:上甘岭战
- 明朝出兵援朝:联军大胜日军倭寇
- 美媒评美军五大惨败:朝鲜战争被志愿军击溃
- 朝鲜战争杨成武创造日歼敌最高纪录
- 志愿军老兵忆180师惨败朝鲜内情
香城固伏击战 | |
八路军利用了日军一个啥弱点? |
国军被歼66个旅:蒋介石不惜血本 | |
蒋介石 共产党人对国民党政府,无论是政治上的文攻, |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