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战史风云 >

清政府向八国列强宣战 李鸿章为何抗旨不遵(2)

发布: 2011-01-04 14:06  | 来源:未知 | 编辑:4908.com | 查看:

 

孙中山被推荐至清廷做官 因拒绝贿赂作罢

 

解说:19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天,大清国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发现自己的舌头上长了一个胰疮,经过多方医治,不仅未见好转,还有人说可能是舌癌。无奈之下,李鸿章转而求助香港的西医。

 

李长莉(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后来是请了这边,就是西医书院和何启他们一起这个,办这西医书院的当时任教务长的一个叫孟生这样的一个外国医生。他北上到天津给李鸿章去治疗,结果很快治好了,所以李鸿章也觉得很高兴,后来这个西医书院呢,他们就向李鸿章提出来,希望他做书院的名誉董事。

 

解说:1892年,香港西医书院向李鸿章推荐了两名优秀毕业生,要李鸿章给他们个官做,李鸿章很爽快地答应了,并且按照程序给两广总督衙门回了函。

 

罗福惠(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希望两广总督衙门给他出具身份证明,包括他家里的、他本人的履历,家里三代人的情况,并且表示说,如果同意他们来北京,可以考虑让他们候补,每个月给五十两的生活费,而且给了个五品衔。

 

解说:两位年轻人抱着兴奋的心情,来到两广总督衙门报到。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

 

罗福惠:两个人到广东总督衙门,去办这个事情的时候碰上阻碍,地方官呢他的架子还是很大。

 

李长莉:你只有有贿赂,有什么打点这样,你才能一步一步打通呢。

 

罗福惠:他们好像不能接受,这样就没去成。

 

解说:如果此举成功,也许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会因此而改变,因为其中一人,便是日后颠覆了清朝政府的孙中山。进军政坛失败的孙中山,和好友陈少白在广州合开了一家医馆,过上了一边卖药,一边行医的生活。

 

孙中山上书内容抄自他人著作 上书动机成迷

 

1894年初的一天,身在香港的陈少白接到广州的来信,称孙先生失踪了,看完信件后,陈少白马上回到广州寻找孙中山。

 

李长莉:后来过了几天孙中山回来,回来然后,陈少白正想发火,你这是干吗,跑哪儿去了,也不管,后来孙中山跟他说,对不起,对不起,你看吧,他手里拿着一卷纸,我去干这个去了,后来陈少白一看呢,拿着的这卷纸是要给李鸿章上书,写得洋洋洒洒有七八千字。

 

解说:这一年孙中山28岁,是南方边陲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医生,而此时的李鸿章则是大清国的朝廷要员,位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年轻医生孙中山做出如此之举呢?

 

1894年的清政府在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和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已经是满目疮痍、苟延残喘。此时的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位子上,已经坐了24年,是朝廷的股肱之臣。而他领导的洋务运动,不仅给这个腐朽的王朝带来了一丝希望,同时也让他成为了众多知识分子心中少有的开明人士。

 

雷颐(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当时确实就是包括康梁他们都认为李鸿章是最开明的人,是大臣里面,因为我们看李鸿章这几十年做的事,中国所有的第一,或者近代化,他是个重要的推手,江南制造总局、唐山机械采煤、中国现代海军,现代留学事业他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解说:在当时的情形下,一个知识分子想要给一个既开明又有实权的领袖人物上书,李鸿章无疑是最佳人选,而孙中山与李鸿章之前的渊源,更让他感觉到上书李鸿章的可行性。然而孙中山也许没有料到,甲午战争的步步逼近,使得统领大清国军务的李鸿章,心无旁鹜、无暇顾及他事,虽然孙中山得到了洋务派众多重要人物的推荐,但是李鸿章却并没有接见他。

 

李长莉:1894年6月份,中日这种战事也是,正是这个马上就要爆发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候。

 

李扬帆(北京大学副教授):所以李鸿章后来是以军务繁忙为由,说等打完仗以后再说这件事情,把他给拒绝了。

 

解说:这就是孙中山撰写的《上李傅相书》,对于他上书李鸿章的真实意图,历史没有给出答案,但从它的内容上,也许我们能窥见一斑。

 

李长莉:(这里面)提出来了四条,中国要走向富强,要摆脱现在的这种贫弱,受欺压这种地位,那么应该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邱捷(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我们看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孙中山整个四大纲都在《盛世危言》的序,语言都一样,具体内容跟《盛世危言》一致的就更多了。

 

解说:既然内容并非独创,那么为何孙中山还要费劲周折,千方百计从广州一路托人来到天津上书呢。对此,历史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李扬帆:(孙中山)在郑观应、王涛、盛宣怀以及李鸿章下面的很重要的一个幕僚叫罗丰禄等人的联合推动和引荐之下,才有可能经过上海到了天津,准备去见李鸿章,才有这件事情发生,所以说无论从他的思想,还是从他的整个途径上来看,我们都看得出来,与其说孙中山这个时候是要单打独斗地推动中国发展的某种进程,还不如说是洋务派联合孙中山,他们一起搞了这么一次上书活动。

 

邱捷:我的解读是,其实当时孙中山心目中,已经有一个改造中国的方案,但是这个方案不能跟李鸿章讲的,就是已经决定革命,但是他认为革命时机还没到,所以又想通过上书李鸿章,得到一个从事建设的机会。

 

解说:关于这篇《上李傅相书》的价值,史学家们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跟孙中山后来所做的事情相比,这篇上书的价值,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本周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