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战史风云 >

亚洲战史上首次坦克大战:关东军23师团基本被歼灭(2)

发布: 2016-10-11 16:18  | 来源:未知 | 编辑:4908.com | 查看:

【亚洲战争史上的第一次坦克大战】

1939年7月1日,集结到诺门罕的第23师团和安冈支队,在飞机的掩护下渡过了哈拉哈河,向西岸苏蒙军阵地深入,发起第二次诺门罕战役。7月4日,苏蒙军队击溃了日军步兵主力,然后以坦克部队寻歼日军坦克部队。亚洲战争史上第一次坦克大战爆发。战斗中,日军第1坦克师团参战的坦克和装甲车辆,几乎全被击毁。

7月23日起,关东军发起第三次诺门罕战役。日军3个远程重炮联队缺乏训练和维修保养,不但打击精确度差,重炮发射机还频出故障。而苏军大口径炮数量占优,射程较远,弹药供应充足。在苏军炮群的打击下,日军炮群没有还手之力。三天后,日军炮战以失败告终。无奈,日军只有发挥武士道精神,打肉搏战。观战的德国武官在发给国内的报告中称,日军的战术水平顶多处在一战初期。

8月20日,苏军总攻部队分南、中、北三路发动进攻,步步压倒日军,形成大包围圈。8月24日后,各守据点的日军内外两面反击,试图突破包围圈,但均遭失败。日军完全被逐出蒙方所主张的国境线以外。关东军第23师团在这次战斗中基本被歼灭——总兵力为15975人,损失达12220人,死伤率高达80%。就在日军即将被全歼之际,苏军放松了攻势。趁着苏军的疏忽,日军第23师团仅存的2000余官兵侥幸逃出包围圈。

一向气焰嚣张的“无敌关东军”、“常胜关东军”名誉扫地。

【苏联制胜有何秘诀?】

在刚刚经历大规模肃反、军队精英几乎全遭剔除的情况下,苏联为何能轻而易举完胜战争狂魔日本?答案有五——

其一,苏军精通草原上的大兵团作战,关东军主要依靠步兵夜间袭击。

苏联军队继承了当年蒙古骑兵大兵团机动作战传统,坦克装甲车辆、飞机、火炮、后勤车队、重化学工业的迅猛发展使这一传统完成了现代化。这种机械化战法在开阔的平坦地形上有明显优势。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白俄罗斯、东普鲁士诸战役就是证明。日军基本上仍系旧时代的旧战法,主要依靠步兵夜间袭击。这种战法无力与苏军抗衡。后来在二战期间,苏军攻入我国东北全歼日本关东军,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其二,苏军在装甲车和坦克方面占有优势,而日军的技术装备相对落后,陆军装备实力远逊于苏军。

苏联军事工业发达,武器装备先进,数量庞大,品种齐全。诺门罕战役双方投入的作战兵力大约均为5万~6万人,但双方兵力的编成、结构和使用有差别。苏军侧重机械化部队,在坦克、装甲车辆、后勤运输上占优势。火炮数量双方大体相当,但苏军大口径炮数量占优,射程较日方远,弹药供应充足,每门火炮发射的弹药相当于日军的3~4倍。

苏军坦克无论在功率、装甲、重量、火炮口径、火炮长度还是在射程、车速等方面,均比日军高出不止一个档次。在战斗中,日军第1坦克师团参战的坦克和装甲车辆,几乎全被击毁。日军不仅坦克低劣,而且战术单调,失败是必然的。

其三,苏军最终掌握了战场制空权,影响了诺门罕战役的结局。

战役初期,双方航空兵实力大体相当,苏军飞机数量略占优势,一线配置作战飞机250架(战斗机150架、轰炸机100架);日军作战飞机150架,由于已在中国战场作战两年,侵略经验丰富,特别是在6月27日偷袭轰炸塔木斯克机场(蒙古境内)的战斗中,击毁击伤近百架苏军战机(日方资料称124架),改变了空中力量对比。但苏军极为重视制空权的争夺,苏军总参谋部很快调来最优秀的飞行员,并从内地转到战区大批新型伊—16战机和海鸥式战机。在激烈的争夺制空权作战中,苏军渐占上风。战争后期,苏联空军不仅在战场上实施近距离对地面的空中支援,而且轰炸了日军腹地的将军庙机场及后勤设施。由于损失了大量最有经验的飞行员,日军在空中已处弱势,制空权易手。

其四,苏军能够胜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当时日军陆、空军主力被牵制在武汉、广州战役,对诺门罕地区的日军无后继增援实力。1939年8月30日,诺门罕日军被围歼当日,日军参谋总长向关东军司令官下达命令:“大本营的意图是在处理中国事变期间,以帝国军队的一部分在满洲防备苏联,维持北方的平静。为此在诺门罕尽力不扩大作战,筹划迅速结束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本周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