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战史风云 >

“华勇营”:八国联军里的中国人军团

发布: 2015-12-23 09:49  | 来源:未知 | 编辑:4908.com | 查看:
八国联军中的英军第一中国团。
八国联军中的英军第一中国团。

  

  1900年8月14日,大清帝国的首都,被八个国家的侵略军攻陷,这个日子,可说是黑暗的中国近代史中最黑暗的一天。在趾高气扬的洋兵中间,掺杂着不少黄皮肤、黑眼睛的士兵。他们不是日本兵,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更不同寻常的是,这些中国兵不是阵前倒戈的懦夫,也不是临时抓来的汉奸,而是一支训练有素的“英军”。

 

  “以华制华”的华勇营

  故事要从5年前说起。甲午战争失败,列强们纷纷参与瓜分中国的盛宴,英国也想割一块港口去,便强占了威海卫港,迫使清政府签订条约。
 

  1898年7月1日,刑部尚书廖寿恒等代表清政府,与英国公使窦纳乐在北京签订了《订租威海专条》。然而,在签字后,另一个难题摆在了英国殖民者面前——当时的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发愁,光靠一纸空文难以实现殖民统治,想要在威海站稳脚跟,必须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做保证。几乎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分散了英国的军事力量。于是英国想把他们在印度的经验搬到中国——在威海卫组建一支中国雇佣军。
 

  据威海市档案馆资料,1898年11月,根据英国陆军部2号军令,在印度兵团服役的鲍尔·汉密尔顿少校被提升为中校,任命为威海卫殖民军指挥官。最初只准备在威海卫招募编制为1000人的华勇营。不过英国人显然没有料到他们即将面临的困境。
 

  英国历史学家哈菲尔德在《中国海岸的英印军队(1785—1985年)》中记载,威海卫人对于这群突如其来占领了自己家园的蓝眼睛、白皮肤的外国人带有普遍的敌意,大多数人不愿应征。最初的招募举步维艰,只有零星的几个人应招。英国人立刻调整策略——提高薪水。
 

  根据当时《山东时报》上刊登出来的招兵广告:“一名士兵一个月的军饷是8两银子,一个小队长,会达到12两,并且全天候供应充足的大米、面粉、肉和干柴,而且,每个季节的制服都是免费提供的。如果在入伍后两年内没有违规纪录的话,每个士兵还将得到30两银子;那些在训练中表现优秀,成绩突出的士兵还会有额外的奖励”。这对于当时正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广大中国农民来说,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
 

  与此同时,英国也违背了当初只在威海卫一地招募士兵的承诺,他们将招募范围扩大到了直隶和东北地区。招募对象也由单纯招募农民转向清军的退役官兵,如此,应征者逐渐多了起来。
 

  1899年,一支拥有七个连,共有军官和士兵534人的雇佣军团在威海卫正式成立了。这支部队被称为“华勇营”。据《中国军团的服装》档案记载,这批用高薪精选出来的中国士兵,年龄在19到24岁之间,体格强健,平均身高五英尺七英寸、胸围三十五英寸,在当时的中国人当中也应该算是高个子。所有士兵签约三年,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延长至四年。经过他们同意,即可被派往全球任何地方执行任务。
 

  这支雇佣军充满了殖民地色彩:华勇营中所有尉级以上军官是英国人。华勇营的副指挥布鲁斯中尉在报告中写道,“这支部队编制齐全,设置步兵连、骑兵连、机枪连,以及炮队,并拥有自己的军事乐队和卫生队。并且每个连都配备了从香港、上海和杭州等城市的现代化学校中招募来的精通英语的翻译人员”。随后,华勇们戴上别着“中国军团”徽章的头巾,辫子裹在头巾里,就像个印度人一样。
 

  华勇营配备的武器,是清一色的马丁尼-亨利式来复枪,甚至还有当时最先进的马克西姆机枪,这在当时的西方正规军中,也没能成为建制装备,由此可见英国殖民者对这支雇佣军的期许之高。
 

  英国战地记者维奇·兰德尔在《中国与联军》一书中对这支队伍有详细的描写:“士兵们每天训练达四、五个小时,军事素质迅速提升,尤其六百码(548.64米)射击成绩十分优秀。所以带兵军官对他们赞不绝口:‘他们非常遵守纪律,而且十分自律;他们非常强壮,而且十分坚忍;而且,他们个个都是射击高手,几乎环环击中;他们很好养活,他们似乎对食物没有什么要求,不论是什么,只要是能吃的,他们唯一关心的是食物的数量……是优秀的行军者和挑夫,能吃很少而走很远’”。
 

  眼看手中这柄“利器”已经打磨成形,英国人想要小试牛刀了。
 

  1900年的春天,威英当局按照条约设置租界边界,并在边界埋设界桩。这行为刺激起了威海人民朴素的爱国爱家情绪,抗议活动不断发生。于是英当局便派华勇营武力保护勘界。
 

  华勇营的第二连连长中尉巴恩斯,在军营中写了大量日记,详细纪录了华勇营在1900年前后的活动情况,他把日记结集,并于1902年在伦敦出版,名为《与中国军团在一起的活跃日子》。这本书是研究威海卫华勇营最重要的文献。
 

  按照巴恩斯的记载:“4月28日晚,英国人已在卧龙西北山后坡等处,埋上了刻有‘大英租界’字样的界石25块,李希杰等中国官员就近住在界外的东道头村丛家庙,而英国官员则在华勇营的护卫下在相距三英里外的垛山脚下安营。当晚,附近约600名群众来到东道头村向李希杰等人申诉,村民代表江正己宣读了他写好的《请愿书》,痛斥了清廷官吏的卖国行为并恳请其停止划界”。
 

  然而,和平请愿没有任何效果。5月5日下午2时30分左右,以彭罗斯为首的15名英国勘界人员刚刚埋完第32块界碑,大约有1500多名愤怒的群众蜂拥而至,他们手持铁锹、锄头、木棒和石头迅速逼近。彭罗斯的头部被石块击中,随后他开枪击倒了3名群众,然后朝华勇营军营方向逃窜,并不时向追赶的群众射击。被激怒了的群众毫不畏惧,继续向前猛冲,双方很快混战到了一起。
 

  彭罗斯中尉的头部和腿部被连刺三刀、击倒在地,华勇营的士兵终于向自己的老乡们开枪了,并拼死从人群中救起了彭罗斯。
 

  因为普通百姓不懂隐蔽,很快就成了华勇们的活靶子,19人当场丧生。其中有一人,还是华勇营第四连一名士兵的父亲。面对这悲惨的一幕,该士兵却毫不动摇。即使在他们的英国军官自己看来,这名士兵也有足够的理由离开华勇营,但他还是“坚守岗位”,意志坚定地选择了留下。这次流血事件,被称为“威海惨案”。
 

  华勇营士兵对自己的父老乡亲毫不留情的杀戮,获得了他们的英国上级的一致好评,巴恩斯写到:“在外国军官的指挥下,让他们去和自己的同胞对抗,他们没有吭一声,没有发出丝毫怨言,所有的人都显示出巨大的热诚!”
 

  对于华勇营在“威海惨案”中的出色表现,英国驻华大使窦纳乐向威海当局发了一封嘉奖电报:“向鲍尔中校表示祝贺,为了他的华勇营出色的表现”。
 

  山东人民因受到的侵略燃起怒火,他们汇合成更大规模的反洋教、灭洋人的义和团运动,并由山东境内迅速蔓延至京畿地区。1900年6月,北京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被义和团和清军围攻。为了解救围困中的各地洋人,英国驻华海军司令兼八国联军统帅西摩尔中将率八国联军进军北京。然而,西摩尔军队在半路上被清军截击,自身难保,求援的电报接连不断。
 

  刚刚有过“靓丽表现”的华勇营,获得了英国的更大信任:华勇营正式被纳入英军建制,换上了陆军部队的军装,称为“第一中国军团”—The 1st Chinese Regiment。这时,英国政府已经把不将该兵团用于租界地以外的任何军事行动的承诺忘得一干二净。华勇营的中国士兵们从此和八国联军一起,在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里,对自己的祖国人民进行蹂躏和屠杀抢掠。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本周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