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战史风云 >

白江口海战:唐朝打了中日历史上第一仗

发布: 2011-10-24 10:00  | 来源:未知 | 编辑:4908.com | 查看:
 
白江口海战

 

  朝鲜半岛是个火药桶

  日本被大唐揍,其实是顺带挨了一拳。大唐的仇家是高句丽。
 

  唐朝建国之初,朝鲜半岛上正在上演“三国演义”,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个国家鼎足而立。其中,半岛北面和唐朝接壤的高句丽实力最强,是骚扰中原王朝东北边境的常客。半岛南面的百济和新罗则国小势弱,基本看高句丽、唐朝和日本的脸色行事。
 

  对于唐朝来说,朝鲜半岛的混乱属于“历史遗留问题”。早在隋代,文帝杨坚和炀帝杨广曾四次兴兵征讨过高句丽,不过结局都是虎头蛇尾。第一次文帝杨坚派遣三十万大军征讨,大军尚在中途,高句丽王高元就吓得遣使认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炀帝杨广的三次征伐也是草草收场,最后一次倾尽全国之力准备一举成功,却被山东人王薄一首销魂的“无向辽东浪死歌”搅了局。后果很严重:在遍地狼烟的军阀暴乱和农民起义打击下,杨广最终丢了性命和大隋的花花江山。
 

  一代雄主李世民即位后,唐朝和高句丽的关系继续恶化,高句丽的权臣渊盖苏文对唐朝的外交态度强硬,经常纵兵扰乱边境。李世民岂是能惹的主?不过,唐朝立国之初,因为主要威胁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突厥,所以无暇东顾。平定突厥后,成为北方各部落“天可汗”的李世民,终于腾出手对付这个不驯的高句丽了。
 

  公元654年,李世民亲率十万大军攻打高句丽,一路拔城奏凯,但在安市的攻城战中消耗过大,冬季的严寒最终迫使李世民撤军。正是这次御驾亲征,使得李世民染上了疾病直至病故。
 

  这个梁子算结下了。
 

  那么,日本是怎么搅上这趟浑水的?
 

  前文说过,日本人对近邻朝鲜半岛一向虎视眈眈。新罗和百济两国地处朝鲜半岛南部,国力弱小,加之和日本最接近,所以对这个尚武的强邻一向敬畏有加,一度被迫向日本朝贡。不过,新罗脚踩两只船,一方面不得罪日本,一方面积极向大唐靠拢。这种外交上的变化当然激怒了日本人,有一次,新罗使者身着唐服出使日本,竟然被乱棍驱赶出境。
 

  李世民攻打高句丽时,百济趁火打劫,抢占了新罗的十几个城池,日本也觉得是个瓜分新罗的好机会,所以加强了和百济的“通好”。等到高句丽从唐朝攻打的困境中脱身,也把矛头指向了新罗。亲唐的新罗,一下成了三个邻国的嘴边肥肉。
 

  公元655年,唐高宗——李世民的儿子李治在位时期,新罗受到了百济和高句丽的联手进攻,一连被夺去三十三座城,新罗王金法敏紧急遣使到唐朝求援。新仇旧怨加一起,李治决定一揽子解决朝鲜问题。
 

  战争双方:唐朝、新罗VS高句丽、百济、日本,二对三,谁是最后胜利者?
 

  前有苏定方,后有刘仁轨 
 

  李治派出了十三万大军援助新罗,讨伐百济。
 

  统帅是时年69岁的左卫大将军、神丘道大总管苏定方。
 

  少年时看《说唐》,最痴迷书中的第七条好汉罗成,话说那罗公子,玉树临风,武艺高强,胯下白龙马,掌中一杆银枪,破阵杀敌潇洒无比。窝窝囊囊的程咬金秦叔宝那伙瓦岗寨兄弟,一到搞不定的时候,就只能请罗成来解围。等到后来前六条好汉都死绝了,小罗更是所向无敌,一个多么有前途的帅哥,却阴沟翻船,竟然被一个叫苏定方的家伙用“卑鄙”的埋伏计射死!
 

  长大后读了几本史书,才知道《说唐》是个大忽悠。罗成是虚构人物,苏定方才是真实的大唐无敌上将,北伐突厥,西征葱岭,东讨百济,《旧唐书》载:“定方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
 

  公元660年3月,苏定方统率水陆大军近十三万,战船1900艘,加上五万新罗兵,一共十八万大军泰山压顶一样直捣百济。百济兵在熊津江口(今韩国南部锦江口)据险抵抗,苏定方亲率精兵渡江进击,大败百济军,斩杀数千人,余众皆溃。苏定方乘胜直逼百济都城俱拔城(今韩国全州)。离城20里时,“贼倾国来拒,唐军大战破之,杀虏万余人”,逼使百济王义慈及太子隆弃城北逃。唐军乘胜追击,无奈之下,百济王义慈和太子隆面缚而降。
 

  苏定方撤离时,留下了大将刘仁愿在百济旧都泗沘城镇守。唐朝大军一走,百济的局势就开始不稳了,百济的旧将鬼室福信很忠心,他召集了余部展开“复国”的游击战,为了迎回在日本为人质的王子丰回国即王位,鬼室福信遣使到日本求援,并献唐俘一百余人。
 

  当时日本齐明天皇在位,她是位60多岁的老太太,执政的是她儿子——皇太子中大兄。中大兄当然不甘心日本的势力就此在朝鲜半岛瓦解,又看到献来的俘虏,觉得唐朝兵不过尔尔,于是开始全国总动员,由齐明天皇御驾亲征,率领三万人马准备渡海作战。不料大军才到九州,齐明天皇染上瘟疫一命呜呼。出师不利,身穿丧服的中大兄却毫不动摇,先发兵五千护送王子丰回国,鬼室福信将王子丰迎入周留城(今韩国扶安郡附近),即了王位。
 

  在日本的出兵增援下,百济的复国势力越发壮大,反而将刘仁愿的部队围困在泗沘城。
 

  刘仁愿遣使向唐廷告急,李治想起了一个人,立刻一纸诏书:着刘仁轨率兵去救!(刘仁愿、刘仁轨不是兄弟关系,一个塞北人,一个中原人)
 

  时年60岁的刘仁轨接到诏书后,抚掌大笑:“天将富贵此翁耳!”把打仗当做富贵之路,说出这种豪言的老头何许人也?
 

  刘仁轨,汴州尉氏人(今河南省尉氏县),家境清贫,因隋末战乱,闲居在家“恭谨好学”,算是个自学成才大器晚成的人。唐初他只是做过地方小官和政府属官,以刚正闻名,却并无领军打仗的经历。好不容易机会来了,苏定方讨伐百济这年的冬天,李治命大将李勣(小说演义中的徐茂功)出兵高句丽,时任山东地方官的刘仁轨负责监统水军。可是不巧,出海遭遇大风,船翻了,水军死伤严重。
 

  水师翻船是严重事故,朝廷立刻逮捕刘仁轨审讯。在和刘仁轨有私恨的权臣李义府唆使下,审讯者暗示刘仁轨自杀,刘仁轨毫不屈服地说:“仁轨当官不职,国有常刑,公以法毙之,无所逃命。若使遽自引决以快仇人,窃所未甘!”案情上报后,李义府对李治煽风说:“不斩仁轨,无以谢百姓。”好在有人出面说情,说海上风暴非人力所及,李治这才下令将刘仁轨免职,“以白衣随军自效。”
 

  “白衣自效”,就是以一个老百姓的身份随军效力。这样的运乖时蹇,难怪接到皇帝启用他为“检校带方州刺史”出征的诏书,刘仁轨会开怀大笑。
 

  第一次带兵出征的刘仁轨,却军容严整号令严明,登陆朝鲜第一战,唐军与新罗军队联手出击,百济军“溺死者万余人”,只得从百济旧都撤围。刘仁轨和刘仁愿合兵一处,留守百济。
 

  这时,百济内部发生内讧,百济王丰卸磨杀驴杀掉了复国功臣鬼室福信。在刘仁轨建议下,唐军水陆两路直扑百济巢穴周留城,百济闻讯赶紧向日本乞师。
 

  中大兄心知争夺朝鲜在此一举,立刻倾全国之兵渡海作战,大军从白江口登陆,正好碰上刘仁轨率领的唐朝水师,一场大海战就此爆发。
 

  打完这一仗后,刘仁轨后半生果然富贵无比——一直做到了太子太傅、宰相的大官,活到了84岁高龄。不过,后人牢记刘仁轨这个名字,并不是看中他的官职,而是这场彪炳千古的对日战争。
 

  有一段文人轶事。近代著名教育家傅斯年的儿子在1935年出生,那时正值日本侵略者策动“华北自治”,全国抗日气氛高涨之际。傅斯年给儿子取名时,破例没按家谱排行,而取名叫“傅仁轨”。好友罗家伦猜不到出处,傅斯年解释道,是因为仰慕唐代大败日本的名将刘仁轨。
 

  说来有趣,傅斯年担任过北大临时校长,罗家伦则是清华首任校长,看来,还是北大文科强悍啊。
 

  海上赤壁之战

  蜿蜒起伏长达400公里的熊津江,把百济都城环抱在怀中,最后分成若干支流注入滔滔黄海,这其中,一条支流的入海口千古扬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本周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