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积极援越抗法转变到力主划界停战的原因
新中国建国后几乎立刻就被卷入到两场大规模的境外战争当中去了。一场是发生在中国东北部疆界之外的朝鲜战争,另一场则是发生在中国南部疆界之外的印度支那战争。这两场战争差不多同时演变成为中国抗美援朝战争和援越抗法战争,并非偶然,它们显然都与新中国自身的政治特性密切相关。如果说中国被迫以志愿军的形式直接参加朝鲜战争,并在事实上成为战争的主要承担者,还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归因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大举卷入,把战火燃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威胁到了中国的国家安全,那么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战争充其量只是为了延续其一度丧失了的殖民统治,它并不构成对新中国安全的重大威胁,何以新中国政府仍旧给予了除出兵以外的几乎一切形式的支援?十分明显,无论是朝鲜战争也好,还是印度支那战争也好,促使新中国政府必欲给予高度关注和积极援助的,并不仅仅由于它们关系到新中国自身的安全问题。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胜利了的中国共产党人相信他们必须履行自己的国际主义义务。 由于有了中国这个安全的大后方,由于有了中国的战争经验及其直接的军事和物资援助,越南独立同盟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迅速由弱变强,扭转了战场形势,开始成为足以向法国殖民主义统治挑战的强大力量。但就在双方力量对比开始发生历史性转折之际,1954年一个日内瓦会议使越南和法国之间达成了划界停战的协议,数以万计的越南独立同盟的部队和干部不得不从越南南方以及老挝、柬埔寨撤往越南北方,原来设想中的解放全越南以及解放老挝、柬埔寨,建立革命的印度支那联邦的目标因此放弃了,越盟只得到了半个越南。而力主划界停战的,恰恰是始终积极支持着印度支那解放战争的新中国领导人。新中国的对外政策为什么会有如此重大而急遽的改变?近年来,一些亲历者和研究者已经就新中国政府向越盟派出军事顾问以及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和平努力等问题做出了一些说明,但对新中国政策转变的情况及其背景似乎尚欠系统和深入的探讨。本文旨在结合新中国政策转变的经过就此做一尝试。 解放印度支那? 1945年9月2日,即在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情况下,通过印度支那共产党领导的"八月革命",越南民主共和国宣告诞生,胡志明就任人民临时政府主席。但是,由于同盟国宣布印度支那北纬16°线以南为英国军队受降区,以北为中国(即国民党)军队受降区,随后法国军队在英军的支持下大举开入,力图恢复其被日本人夺去的殖民统治。胡志明不得不在法军大举北进的情况下,为争取越南独立和统一,宣告建立越南独立同盟,发动抗法战争。 越南抗法战争从一开始就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越南党过去只打过一些游击战争,部队既缺少训练又缺少正规战争的经验,再加上没有较先进的武器,面对装备精良,尤其是有优势空军支援的法国军队,越南人民的抗法战争从一开始就处于相当困难的境地。其中央根据地虽地处越北山地,又临近中国边界,但却经常遭到法军的扫荡与轰炸,边界通道及其重要战略要点均被法军所占。在这种情况下,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消息后,曾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事,抗法战争爆发后已经与中共中央建立起电台联络的胡志明马上派人赶来北京,要求中共中央给予援助。 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人依据毛泽东的革命理论,用武装夺取政权的方法,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战争中建立起来的。因此,从延安时期,直至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都始终坚持这样一个观点,即"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原则是普遍地对的,不论在中国在外国,一概都是对的。"(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41页)正是从这种观点出发,中国共产党人胜利伊始就积极鼓励落后国家的共产党学习自己的榜样。尽管,考虑到亚洲一些国家的革命活动还十分困难,"切忌张扬",他们在宣传中国革命道路时不能不有所保留,但他们希望中国的经验能够为其他落后国家人民开辟解放道路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刘少奇文稿,第39-42、134-135页)因此,胡志明重新高举起武装斗争的旗帜,并向他们求援,他们自然积极支持。 1949年12月,胡志明派出的代表李班、阮山来到北京,要求中共向他们派遣军事干部,并提供3个师的装备和1000万美元的财政援助。因毛泽东这时已前往莫斯科访问,在京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全面负责援越工作。他不仅给刚刚开到广西、尚未完全结束作战的林彪及陈赓所部发去电报,要求他们"侦察由广西与越南胡志明部队联络的道路情况",准备向越南党提供必要的援助,而且特别电告越南党,希望他们派一个政治上负责的代表团秘密来中国,讨论和决定建立两党关系及反帝斗争中的各项问题。得知越南方面要求派遣军事干部前往帮助越南人民军作战的问题,刘少奇等很快即决定调派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罗贵波带人前往越南考察情况,以便决定如何援助和选派军事人员。当然,考虑到新中国刚刚建立,统一尚未实现,战争仍在进行,经济上更是极端困难等情况,在京的刘少奇等中共领导人商量后,只"答应给越南一部分武器弹药及医药"和一部分物资,没有满足越方提出的关于3个师的装备和1 000万美元的要求。而在莫斯科的毛泽东得到相关报告后,态度明显比国内中央更为积极。在得知胡志明将来北京之后,他明确要求中共中央:"对越南要求援助事项,凡可能者均应答允之。刘少奇、朱德、董必武、聂荣臻均应去车站迎接。"(刘少奇文稿,第165、186-188页) 1950年1月中旬,中国与越南民主共和国宣布建立外交关系。随即,胡志明秘密经过北京飞往莫斯科,与斯大林、毛泽东共商有关越南党的建设、民族阵线、军事和外交等诸多问题。会谈中,中苏两党领导人都明确表示决心援助越南取得抗法斗争胜利的态度。(刘少奇文稿,第343-348页)根据中苏两党的分工,中国方面很快组建了以韦国清为团长的军事顾问团,同时组织车队从柳州经南宁向边界运送越方所需的各种武器弹药和军事器材,甚至按照商定好的计划,将越南人民军三○八师(缺一个团)和二○九、一七四团秘密接入中国境内的云南砚山和广西靖西专门准备好的基地内,由云南、广西两军区负责为它们全面更换装备和进行训练。 1950年6月,越南党中央在反复与中共中央代表罗贵波,并通过罗贵波与中共中央商量后,决定发起边界战役,以便打破法军对越北根据地的封锁,接通中越交通线。为此,中共中央不仅根据越南党的要求命令中国军事顾问团迅速赶往越北前线,组织成立支援委员会,负责粮食、弹药、药品等援助物资的筹集和运送,在边界附近的中国境内设立收治越军伤员的野战医院,而且还加派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陈赓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前往协助进行整个战役的组织指挥。 陈赓等人于7月上旬动身秘密前往越南,在就边界战役的设想和具体方案与毛泽东反复研究后,于9月16日,即美军在朝鲜仁川登陆的第二天,协助武元甲等越共领导人指挥越南人民军打响了这场战役。毛泽东这时一面高度关注朝鲜战争的形势,与斯大林磋商中国出兵援朝的可能性,并极力说服党内高级干部做出兵朝鲜的准备,一面仍旧亲自参与指导越南边界战役,批阅前线发来的战报并作出具体指示,要求越南人民军抓住敌人后务求"坚决、彻底加以歼灭,即使伤亡较大也不要顾惜,不要动摇"。(顾问团历史编写组,第22页)正是在中国方面的大力帮助下,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即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出兵朝鲜的前夕,边界战役就取得了重要的胜利。此役歼敌8个整营,毙俘敌约8 000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收复5个市、13个县镇,法军在中越边界的防御体系完全崩溃,中越交通线彻底打通,整个长达750公里的边界地区成了越南党巩固的根据地。 中国此后的援越抗法斗争,与抗美援朝战争几乎同步。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新中国政府尽管面临着恢复经济、朝鲜战争和政权巩固等一系列事关整个国家利益的复杂问题,理应缩短战线,减少外援,但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更多考虑的显然是自身的国际主义义务,而非单纯的国家利益。他们不仅从并不宽裕的国内部队中抽调大量枪炮、弹药和各种物资给越南人民军,帮助后者装备及训练步、炮、工兵等部队,同时还具体协助越南党中央组织一系列重要战役行动。从对法军事作战的角度,同时也是从争取解放整个印度支那的角度,中共中央还积极支持越南党把战争扩大到老挝和柬埔寨,帮助解放老挝和柬埔寨的斗争。到1953年前后,抗法战争已经扩大到老挝和柬埔寨境内,并形成了以越南独立同盟为骨干的印度支那三国抵抗力量。(钱江,第72-74、96-97页;顾问团历史编写组,第21-22、56、60、88-89页;实录,第42页) |
- 萨尔浒之战明军大败原因是什么?
- 抗美援朝初期因何原因出现人民军误击志愿军
- 朝鲜停战协定上韩国为何没签字?
- 揭秘:抗美援朝第一役美军败退的真正原因(
香城固伏击战 | |
八路军利用了日军一个啥弱点? |
国军被歼66个旅:蒋介石不惜血本 | |
蒋介石 共产党人对国民党政府,无论是政治上的文攻, |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