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战史风云 >

1945年德国为何投降两次?

发布: 2015-09-06 15:37  | 来源:未知 | 编辑:4908.com | 查看:
1945年5月8日深夜,德国签署投降法律文书。苏方由朱可夫元帅(右二)代表苏联签字。
1945年5月8日深夜,德国签署投降法律文书。苏方由朱可夫元帅(右二)代表苏联签字。

1945年5月7日,德国政府代表约德尔上将(中)在法国兰斯签署德国无条件投降书。
1945年5月7日,德国政府代表约德尔上将(中)在法国兰斯签署德国无条件投降书。

 

  5月9日,俄罗斯将举行庆祝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虽然仪式的排场不小,规模超过二战胜利60周年时的阅兵式,但美英等西方国家却显得很不给“面子”,大多拒绝参加。也许在俄罗斯人看来,在这样一个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的战争结束的标志性日子,美英等国如此冷落昔日盟友,显得有些不近人情,但对于美英等西方国家来说,所谓“二战欧洲战场胜利纪念日”与俄罗斯人认定的并非同一天。而这一切,都源于二战结束时纳粹德国所进行的两次无条件投降。东西方对于二战的不同认识,其实早在这场战争结束时就已经种下了种子。
 

  把头功“让给”苏联

  一切应该从1945年年初说起,当德国在二战中的最后一搏“阿登森林反击战”在1944年的冬天破产后,所有人都不难看出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已经行将崩溃,剩下的最大悬念变为了东线的苏军与西线的盟军谁会攻克柏林,抢下欧洲战场的头功。在这项“竞赛”中,盟军本来有与苏军一较长短的可能。
 

  当时,艾森豪威尔带领英美盟军成功抵达了西距柏林城几十公里的易北河沿岸,而朱可夫带领的百万苏联红军也快速推动到了东距柏林城仅几十公里的尼斯河一线,两军已经形成了对纳粹德国首都两面夹击之势,双方一度几乎等距。凭借着美英等国的武器装备(尤其是空军)优势,是可以尝试赶在苏联之前攻克柏林的。事实上,当时的英军统帅蒙哥马利也有此打算,其所率的第二十一集团军在1945年的3月对柏林展开了攻击阵型,一副要抢先摘桃子的架势。但就在此时,蒙哥马利收到了一份令他目瞪口呆的电报,该电报是由盟军欧洲战区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发出的,电文称盟军的作战计划已经变动,主攻方向由原来的柏林改为东南方向的慕尼黑和莱比锡。至于英国人念兹在兹的“攻克柏林”,艾森豪威尔在信中洒脱地说:就“让给”苏联人去完成吧。
 

  艾森豪威尔这封电报,是当年爆炸性的事件。不仅蒙哥马利大为光火,英美两国的领导人也纷纷表示“看不懂”。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获知该消息后评价他“毫无政治头脑”,而英国首相丘吉尔则直言不讳地指责说:“俄国人(丘吉尔对苏联私下里的一贯称呼)一旦进入柏林的时候,就将产生极其严重的政治后果,这一切都将使世界产生‘天下是俄国人打下来’的错觉。”
 

  作为纳粹德国政治的心脏,攻占柏林在政治上无疑具备相当重要的意义。艾森豪威尔为什么要将这项荣誉拱手让人呢?其实,作为后来问鼎美国总统的“军中政治家”,艾森豪威尔不但并非政治白痴,反而比他的同僚们看得都远。这位盟军最高统帅的决定主要是顾虑了攻克柏林所需付出的人员伤亡代价。困兽犹斗的纳粹德国此时已经将柏林打造成一座布满碉堡铁丝网的“钢铁堡垒”,艾森豪威尔认为攻克柏林至少将让盟军损失10万士兵。在他看来,在战事已成定局的当下,再如此浪费士兵的生命去争取虚幻的荣誉是不符合美国价值观的,这对自己的政治前途没有帮助。更何况,他意识到战后东西方阵营对德国占领区的划分肯定要以把德国从南到北一分为二的易北河为界。如此一来,即便盟军费尽千辛万苦打下柏林城,将来战后也必然要交还苏联,既然如此何必为他人做嫁衣呢?
 

  艾森豪威尔“出让”柏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美军此时已经开始与纳粹德国就投降问题讨价还价,预判到了德军在穷途陌路时一定会率先向美国人无条件投降的可能性。如此一来,对德的投降仪式依然将由西方主导,苏联辛苦打下的柏林,将是一座没有政治意义的空城。
 

  后来事情的发展验证了艾森豪威尔的预判,当年4月16日,苏军发起对柏林的总攻,29日,希特勒在绝望中自杀。5月3日,苏军在付出30万人伤亡的代价后完成了对柏林的占领。然而,打下柏林的苏联人却没等来德国的投降代表。不仅如此,他们之后还愤怒地获知,德国正式的投降代表已经在前往美英占区的路上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本周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