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战史风云 >

毛泽东决定解放战争胜负的三步险棋

发布: 2013-07-01 13:27  | 来源:未知 | 编辑:4908.com | 查看:

    当时若非号称“当代孙武”的刘伯承用兵如神,邓小平重建大别山根据地予以配合,“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换了庸帅也许就全军覆没了。

 


 

毛泽东三步险棋决定解放战争胜负,熟悉或者不熟悉毛泽东的都应该知道他的游击战,运动战战略战术独步天下,世界公认。他以从未上过一天军校的外行身份,登临军事艺术高峰,这是什么原因造就他的伟人身份呢?因为他第一:对旧中国国情极为了解,第二熟读符合中国国情的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古代军事著作;第三:具有诗人气质,想象力奇特大胆,独出心裁,跳跃式思维,所以能出乎一般军事家的常规思维俗套。兵法贵出奇制胜,此之谓也。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平生得意之笔,而解放战争过程中毛泽东有三步险棋,胆大包天,思维方式如出一辙。
 

第一步,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蒋军重点进攻山东、陕北,所谓”哑铃战术“,情状十分危机。毛泽东命刘邓出中原,跨黄河,直插敌占区大别山。用刘伯承的话说,就是“砸断哑铃的把把,两个砣砣被分开了”。按三十六计,似应属“围魏救赵”之计。蒋军围攻山东、陕北,而毛泽东则抛开这两头,千里奔袭,直捣对方最敏感的心腹地区,背靠大别山老根据地,兵锋威胁华中、南京等要害所在,迫使老蒋分兵堵防,打破了重点进攻。这很有点像下棋,长驱直入,在对方腹地“做子”,非高棋者不敢为也。这着棋非常高明,但也非常危险。刘伯承远离中原根据地,冲透重重阻栏,强渡黄泛区,丢失大部缁重,兵力损失极大。深入敌后,整日陷入围剿之中。此役之后,中野(二野前身)元气大伤,十二万大军只剩下七万。以致后来淮海战役时,二野只能做策应牵制,主攻须靠三野。当时若非号称“当代孙武”的刘伯承用兵如神,邓小平重建大别山根据地予以配合,“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换了庸帅也许就全军覆没了;这着棋虽然局部遭到重创,但盘活了全局,挽救了全军,还是值得的。
 

第二步,命令粟裕挺进江南。

1948年初,毛泽东建议粟裕组建华野一兵团,统率十万大军,挺进江南,开辟东南各省,吸引蒋军回师江南,减轻中原解放军的压力。这一着与上一着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三十六计中也可称为“调虎离山计”。百战百胜的粟裕这时却犹豫再三,最后终于向毛泽东建议取消这步险棋,认为挺进江南虽然能达到调虎离山的目的,但同时也削弱了中原的兵力,不利于在中原打大仗,他建议暂不过江,先在中原展开几个大规模歼灭战,尽量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然后再过江不迟;毛泽东经反复考虑,最终同意粟裕的建议,取消了这一动议。后来粟裕果然在中原发动了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最后在江淮之间又发动了空前规模的淮海战役,终于将蒋军最精锐的主力消灭在了江北,为百万雄师下江南创造了有利态势。历史证明粟裕的建议是正确的。
 

当然,毛泽东当初的想法也是合于孙子兵法的,江南为蒋介石京畿之地,直捣江南正是“攻其所必救也”。但江南不同于大别山,它与江北隔着一条天堑,粟裕孤军深入,必辗转于重围之中。而江北蒋军实力犹存,扼守天堑,则解放军南北无法相顾,粟裕危矣。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推荐
精彩推荐
香城固伏击战
八路军利用了日军一个啥弱点?
国军被歼66个旅:蒋介石不惜血本
蒋介石 共产党人对国民党政府,无论是政治上的文攻,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本周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