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保卫战血战十六天:师长却要被枪决
常德会战要图
1943年11月到12月,中日双方围绕湘北重镇常德展开一场激烈的争夺战,守军74军57师八千虎贲将士血战十六天,最后只剩下三百多人。虽然常德一度沦陷,但在五天之后就重新收复,因此从整个会战来讲,依然是场胜利,但会战中为何援军迟迟不到?会战结束后为何又要枪决死守常德的师长? 为什么是常德 抗日战争进入1943年下半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海空军力量已经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同时在亚洲大陆上,中国为了打通中印公路,先后从第六、第九战区陆续抽调7个军转用于云南及印度,准备反攻缅甸。面对日益严峻的战争形势,特别是缅甸方面盟军的反攻、中国军队的策应和美国驻华空军实力的不断增强,侵华日军决定在确保现有占领区的同时,于1943年秋季投入45个大队约十万兵力发动常德作战。 日军之所以会选中常德,是因为常德不但是湘北重镇,更是川贵门户,武汉失守后,还是西南大后方唯一的物资补给线。同时又是湘西经济政治中心,一旦占领常德,就可以控制洞庭湖地区富庶的粮食产区,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同时还可以乘机歼灭中国军队有生力量,迫使抽调集结云南的中国远征军回师救援,以阻止或推迟盟军在缅甸的联合反攻。 鄂西会战后第六战区共有四个集团军和江防军,总共12个军、35个师,防守着从监利至石牌、再折向汉水的V字形防线,正面长达270公里,兵力相当薄弱。由于鄂西会战并未能收复石首、华容等地,所以不但使日军仍然占领着良好的西进桥头阵地,而且使防守长江南岸的第29、第10集团军失去了长江天险之利,只能利用松滋河、九都大河、太平运河等河流建立防线。战区长官部掌握的总预备队只有驻浏阳的第100军,虽然第74军驻扎在常德、桃源附近,但74军是军事委员会直属部队,并不归第六战区指挥。 1943年6月,根据当面日军频繁调动和获得的情报,第六战区判断日军有可能会发动进攻,随即制订了防御计划,确定第一线确保石牌、庙河两处要塞,第二线固守常德、石门、渔洋关、资丘一线。 前期作战已经暴露问题 1943年11月1日,日军开始全线进攻,兵分三路,第39师团与第13师团为左翼,直取第10集团军防线;第68师团和第3师团居中,在第29集团当面渡江,企图一举歼灭29集团军主力。而主攻常德的“奇兵”第116师团则是横渡洞庭湖,在第29集团军的右翼澧县一带登陆,一面迂回包抄29集团军,一面兼程直取常德。日军这次动用了华中方面几乎所有的机动兵力,战役规模远远超过中国军队的预料。 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判断日军主攻方向似乎是指向常德,虽然要求军委会命令74军开往桃源,作为第10集团军的后盾,同时命令该军已在常德附近的第57师立即进入常德担负守备。不过孙连仲对日军主攻方向还是不敢确定,因为鄂西会战前期,日军也是这样大举进攻常德,以这种假象掩盖对石牌真正的主攻。所以孙连仲还是不敢掉以轻心,电令江防军严加戒备,而对战区二线部队第26集团军和第33集团军,并没有马上调往湘西,仍命令这两个集团军原地待命,随时准备策应江防军作战。 战至11月中旬,在一线的第10集团军和29集团军都已经伤亡惨重,石门、慈利、桃源相继沦陷,至11月21日三路日军都已经逼近常德,形成了对常德的合围态势。 第六战区计划以一部兵力占领既设阵地,逐次抵抗,消耗日军;主力向澧水及沅江两岸集中,待机全面反击。而这一计划的核心就是让号称“虎贲”的74军57师固守常德,将日军吸引在常德附近,再以强大的外线兵团围歼日军于常德与洞庭湖间地区。从军委会的整体计划中,常德从会战一开始就是要作为第二个台儿庄来吸引日军主力,再以外线的重兵集团对日军进行围歼。但在这个计划中逐次抵抗、消耗日军依然是重要一环,显然这一个环节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第六战区第一线阵地及纵深均为水网交错的天然障碍地带,易守难攻,而且守军都经营多年。但是日军发起进攻后短短五天时间就深入至暖水街、王家厂及澧水之线,而且伤亡并不大,水网密布利于防守的地域,反而为日军所占,导致日后对常德增援作战时巨大的困难。 造成这一局面的最重要原因是各部队之间相互配合不力,不但第五、第九战区的策应作战不够积极,就是第六战区所属各部队之间的配合也毫无策应可言,只要日军不在自己防区或者对自己威胁不大,都不愿主动出击以避免消耗自身力量。这种源自“山头派系”的只扫自家门前雪的消极态度,无疑是大规模会战中多部队联合作战鲜有团结默契的表现,常德保卫战此后之所以会出现援军迟迟不到的情况,在前期的作战就已经有所暴露了。 |
- 中印自卫反击战师长:印军相当于国民党二流
国军被歼66个旅:蒋介石不惜血本 | |
蒋介石 共产党人对国民党政府,无论是政治上的文攻, |
香城固伏击战 | |
八路军利用了日军一个啥弱点? |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