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名人轶事 >

浪漫爱情:杨开慧与毛泽东如何相识相恋的

发布: 2011-07-01 14:34  | 来源:未知 | 编辑:4908.com | 查看:
 
杨开慧与毛泽东
 

  杨开慧与毛泽东是如何相识的

  关于杨开慧是如何认识毛泽东的,史料上无确切记载。
 

  毛杨见面的时间应为1914年春。其见面的情况,根据许多人的回忆,各种说法大致差不多,即杨开慧先看了毛泽东写的文章后才见面的。
 

  1914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杨开慧正在房中看书,忽听见父亲在外面屋子里连声叫好。
 

  杨开慧赶紧放下书,从内房轻轻走了出来,只见父亲手里拿着一本学生的笔记,坐在那儿,边看边赞不绝口。她轻轻走到父亲身边,惊讶地问:
 

  “爸爸,这是谁写的呀?”
 

  杨昌济合上笔记本,递给女儿说:“你看看,你好好看看!”
 

  杨开慧接过笔记本一看,只见上面题着“讲堂录”3个大字,下面署名:毛泽东。
 

  于是,她坐在父亲身旁,打开《讲堂录》。谁知她一看就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这本《讲堂录》是一些听课笔记和读书笔记,共1万多字。笔记所及,有外国的人和事,如拿破仑、恺撒、福泽渝吉、牛顿、富兰克林等,但大部分是中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典籍记载的人物,从殷周的伊尹、周公、孙武、孔子、孟轲,秦汉的张良、司马迁、严光,唐宋的李白、杜甫、范仲淹、朱熹、程颢、程颐、张载、周敦颐、郑樵等,到明清的王船山、侯朝宗、魏禧等共百余人;涉及的古文典籍有先秦哲学、楚辞、汉赋、史记、汉书、唐宋古文、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文学家的言论和著作。
 

  杨开慧仔细阅读《讲堂录》,她看着这厚厚的笔记,文字誊写工整,对人对事的看法十分深刻,既钦佩毛泽东的学习态度,又被他深刻的思想所吸引。看完这本日记,杨开慧便对毛泽东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心里暗暗希望能见到他。
 

  一个星期天,朝雾还没有散尽,太阳刚刚露出头,毛泽东同蔡和森、陈昌、罗学瓒、张昆弟等几位好友一起来到了板仓杨寓。他们是应杨昌济之约,前来杨家一起讨论有关读书和哲学问题的。
 

  众人一到,杨昌济满面笑容地将他们迎进客房。开慧正在房内看书,听到说笑声,也从里面出来。这时客厅里热热闹闹的。她看见其中有一位一米八多的青年,格外显眼:他身材高大,蓄着稍长的头发,穿着洗旧了的灰布长衫,十分朴实大方。杨昌济见杨开慧进来,马上向学生们介绍:“哦,这是小女开慧,正在家里自修。”
 

  然后,他又向杨开慧逐个介绍青年们的名字。这时,开慧才知道这位高个子青年正是毛泽东。毛泽东、蔡和森、陈昌、张昆弟都热情地与杨开慧打招呼。毛泽东说:
 

  “开慧同学,听杨老师讲,你在家发愤自修,已经读了很多书了。”
 

  杨开慧人虽小,却在父亲的学生们面前一点也不拘束,她调皮地回答说:“‘闭门求学,其学无用’呀!”
 

  “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正是毛泽东的主张,毛泽东一怔,马上问道:“你怎么也知道我说过这句话?”
 

  “我看过你的《讲堂录》呢!”杨开慧笑着回答说。
 

  大家一见杨开慧用毛泽东的话回答他,顿时都笑了起来。这时杨昌济对大家说:“让开慧也参加你们的讨论吧,学点见识!”
 

  “欢迎,欢迎,我们正好没有女同学呢!”陈昌说。
 

  他话音未落,突然门“吱呀”一声开了。“怎么没有女同学?还有我们两个哩!”
 

  原来,是在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向俊贤、陶毅也来到了杨家。
 

  向俊贤出生于湘西溆浦一个富商之家。她自幼聪明好学,排行老九,几个兄长曾留学日本,大哥向仙钺是湘西同盟会负责人,向俊贤自幼受其兄的影响,追求新知识。1912年秋,从常德女子速成师范学校转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陶毅,字斯咏,湘潭人,也是富家出身,家里很有钱,此时也在第一女子师范读书,她与向俊贤既是同学又是好友。向俊贤和陶毅都是杨昌济的学生,并且经常来杨家。1914年5月13日杨昌济曾在自己的《达化斋日记》中记载了自己19岁的女学生向俊贤:
 

  昨至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见本班二年生向俊贤之日记颇有抱负……可谓是教育界中之人才。
 

  开慧见她们来了,连忙上前:“俊贤姐,斯咏姐,你们来啦!”
 

  “我们也是赶来参加讨论的。”向俊贤说,因为昨日杨先生已告诉了她们今日毛泽东他们来家讨论的事情。
 

  大家围坐在杨昌济身旁。
 

  这是一群豪情洋溢、奋发有为的青年学生,他们满怀改造社会的雄心壮志,急切地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大家放眼世界,纵情畅谈,从治学的方法,谈到做人的道理,从国家的兴亡,谈到自己的理想。
 

  杨开慧坐在凳子上,两手撑住下巴,静静地听着他们的发言,生怕漏掉了一句话,一个字。她听着大家的讨论,仿佛步入了一个崭新的、从未见识过的世界里。
 

  大家发言畅谈之后,杨昌济开始给大家讲《达化斋读书录》。这时,杨开慧才悄悄离开客房,协助妈妈向振熙为大家准备中饭。青年们畅谈了一整天。
 

  傍晚,毛泽东、蔡和森和向俊贤他们走后,杨开慧立即打开笔记本,兴奋地记下这一天的心得。
 

  以后,毛泽东和好友蔡和森、陈昌、张昆弟等,经常到杨昌济家聚会。
 

  不久,他们的聚会又吸引了一个老秀才。此人名叫何叔衡,号瞻岵,宁乡人,1902年考中秀才,但“感时局之汹汹,人情之愤愤”,拒不到县衙门任职,宁愿在乡下种地、教书。辛亥革命爆发时,他热烈响应。革命失败后,他又毅然辞掉在云山高等小学堂的教职,赴省会长沙寻找新的出路。1913年春,37岁的他和毛泽东同时考入四师,后又一起并入一师,与毛泽东成为挚友,都是杨昌济的门生。
 

  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在杨家畅谈治学之道,纵论天下大事,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一谈就是一整天。他们的座谈和聚会,吸引着杨开慧,也吸引着杨开智和柳直荀。此时,杨开智和柳直荀已考入了长郡中学,两人成为同班同学。他们都主动参加这些聚会。
 

  杨家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也使杨开慧的自修学习发生了新的变化。
 

  学生要驱逐校长,毛泽东差点被开除 
 

  不久,毛泽东又做了一件叫杨开慧敬佩不已的“大事情”。
 

  1915年上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第一师范宣布了省议会颁发的一项新规定:从本年秋季起,师范学校学生每人缴纳10元学杂费。
 

  本来,师范学校是免费的。突然之间要10元学杂费,这对大多数穷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学生们议论纷纷,群起反对。
 

  第一师范的校长名叫张干,字次崙。他在学校礼堂里挂着“大总统”袁世凯的“训令”,学生在礼堂集合时,总要求学生背读“训令”。学生对此十分反感。此外,张干还官气十足,到校上下班都要坐着三人抬的大轿,学生的举动稍不顺他的心,动辄要遭训斥,甚至挂牌除名。师范学校收学杂费令一出,有人即传出说这个规定就是张干为讨好当局而向政府建议的。本来,原四师的部分同学因合校后要多读半年书,对张干早就有不满情绪,于是,一场反对校长的学潮发生了。
 

  九班学生首先组织全校宣布罢课。其他同学四处散发传单,揭露张干不忠、不孝、不仁、不悌之类的事实。毛泽东也在驱张的学生之列。但是,他一看传单,认为这没有击中要害,对同学们说:“我们不是反对张干当家长,而是反对他当校长,要把他从校长的宝座上拉下来。”
 

  “那,如何把他拉下来呢?”有的同学问。
 

  毛泽东说:“揭发他对上阿谀奉承,对下专横跋扈,办学无方,贻误青年的事实。”
 

  大家认为毛泽东的驱张主张有道理,纷纷赞同。接着,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后山君子亭起草了一份《驱张宣言》,经与罢课发起人商量后,立即派人坐守在印刷局连夜印刷,清晨带回学校,广为散发。
 

  这时省教育司已派督学来校调处,要学生复课。学生不同意,纷纷递上纸条: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2)
10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本周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