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真相 >

解密:西安事变后宋子文如何营救蒋介石

发布: 2014-07-28 10:15  | 来源:未知 | 编辑:4908.com | 查看:

  12月20日前后是西安事变最微妙的阶段。此时,何应钦及“讨逆军”前线总指挥刘峙杀气腾腾,中央军步步进逼,西安已笼罩在一种恐怖的气氛之中。西安方面为抵抗南京方面的军事进攻,张学良、杨虎城信誓旦旦,公开宣言不惜一切牺牲,也要粉碎南京的“恶势力”,东北军,包括红军,都据此火速赶往西安附近,准备与中央军决一死战。南京与西安之间的大规模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22日,张学良和周恩来接连致电毛泽东与中共中央,明确主张必须迅速宣告成立公开的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三位一体的西北军政委员会,以便统一行动并形成政治中心。 此举一旦成为事实,毫无疑问将使西安与南京之间本来就极其紧张的对抗形势更加具有爆炸性。
 

  在得到共产国际关于必须努力争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电报指示之后,张学良等人的这一要求使中共中央陷入到一种十分为难的境地。不同意吧,张学良、杨虎城对中共和红军会产生怀疑,三方合作关系势必发生动摇;同意吧,中共等于公开站在事变发动者一方,它再不能把自己摆在第三方的地位上,不仅会加剧西安与南京之间的对抗形势,还直接违反了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要求。
 

  23日,中共中央再度就此进行了紧张的讨论。毛泽东明确讲:张学良提出成立军政委员会,以巩固军心民心,我们本来主张对内宣布,对外不宣布,但我们去电后,他却急于要宣布。成立西北军政委员会,等于成立事实上的政府,如果对外宣布,我们第三者的地位就要取消了,可是现在中心问题是张、杨已处在相当紧张的情势之下,不参加这个政府又不行。他考虑再三,认为还是实际参加,暂时在内部宣布,并做公开宣布的准备。一旦打起来,还是公开宣布的好。
 

  这个问题很自然地在中共中央领导人内部形成了不同意见。多数与会者相信,三位一体的同盟关系事实俱在,内部宣布就等于公开宣布,不如干脆公开宣布,没有必要回避与张学良、杨虎城结盟的事实。且这不仅是为张、杨撑腰的问题,也是争取和影响西南、四川等地态度暧昧的实力派同情西安事变的一种手段,故宣布利大于弊。另一些与会者则认为,现在最要紧的是要停止内战,公开宣布不仅不利于我们站在第三者地位对南京方面进行和平工作,而且容易给亲日顽固派以借口,加剧紧张局面。甚至有人认为,即使对内宣布也不应当,因为在陕甘军政内部宣布,实际上也就等于是对外宣布了,因此,还是实际参加而对内对外都暂时不宣布的好。经过反复讨论,会议最后还是听取了毛泽东的建议,决定采取实际参加,暂不公开宣布,在未与南京全面冲突之前,中共方面仍努力争取保持第三者地位以便在各方间进行转环,促使事变能和平解决。
 

  会议结束的当天晚上,中共中央正式答复西安方面称:一方面为争取全国同情,便利外交,另一方面为巩固军心民心,争取战争胜利,坚持已成局面,决定:“(甲)包括红军在内的抗日联军组织,对内立即发表,但对外暂时不发明码通电,不发广播,准备于红军实行参战时发表之。(乙)包括我们名单在内的西北抗日军事政治委员会立即组织,并实行工作,但对外均暂时不发表,何时发表有利,依情况定之。(丙)此时只发表张、杨联合宣言,张、杨及我们联名宣言,立即准备好,发表时机稍为等一下。(丁)我们与东北军、西北军联合干到底的基本方针是确定了的,实际的军事政治工作是立即共同一致地做的,仅为顾到争取南京、山西、四川、广西、河北、山东及蒋系军左派中派起见,把对全国宣布一事稍微迟缓一下。至张、杨对东北军、西北军及陕甘内部应尽量宣布联红联共之方针,以振军民之心,则是毫无疑义的”。
 

  第二天,中共中央又具体去电说明,中共方面准备以朱德、彭德怀、贺龙、叶剑英和徐向前5人参加西北军政委员会,周恩来和林伯渠暂不参加以便于对国民党进行工作。电报要求周恩来等务必向张、杨说明:“共产党为争取全国各派应采此方针,对张、杨亦是有利的”。当然,中共中央在实际上还是做好了一切准备,一旦南京坚持不与西安妥协,全面战争打响,中共和红军还是要公开站到西安一边来的。到那时候,什么第三者地位,怕是统统都不需要了。毛泽东为此明确电告西安:中共的原则是“力争好的前途,同时也准备对付坏的局面”。但中共中央不能不感到担心:在张学良明确表示需要中共公开支持的时候,只在私下里做出这样的保证,“张、杨是否会因此不满意?”
 

  真是再凑巧也没有了。就在中共方面还在为如何在保持第三者地位与公开支持张学良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深感不安的时候,和平的可能性已经在西安降临了。张学良很快就看到了另外一种、而且也是他一直希望看到并在努力中的最为稳妥的解决办法。
 

  由蒋日记可知,张学良一直没有放弃迫蒋接受其政治主张然后放蒋回京的想法。他从一开始就希望宋美龄来西安劝蒋,端纳来后次日就请其飞返洛阳去用电话向宋美龄说明一切,并请她放心。16日,南京政府明令讨伐张、杨,并宣布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后,张当晚又托蒋百里见蒋,请蒋致函南京方面,“勿即攻陕,(蒋)不久当可出来。”蒋介石次日同意去函何应钦缓攻3日,张学良马上让蒋铭三带蒋函飞洛阳转去南京。19日,张学良明确告蒋,政治主张八条,蒋只要答允后四条,即“一、建立联合政府;二、联俄;三、容共;四、实行总理遗嘱”,就可以放蒋回南京云云。 他的这一努力,逐渐发生了某种作用。
 

  就在战争的乌云伴随着南京当权者的电闪雷呜,一阵紧似一阵地压向西安城的关键时刻,在南京方面涌动着的逆向而行的和平暗流也迅速形成势力。此股暗流的始作俑者,自然就是蒋介石妻子宋美龄和大舅子宋子文等人。宋美龄作为蒋介石的夫人,强烈担心武力威迫的结果,会将张学良等逼上梁山,最终害了蒋介石。因此,她不顾一切地力挽南京主战派掀动的战争狂澜,坚持要通过和平方法来解决争端。即使蒋介石为此颜面上要受些损失,也在所不惜。还在14日,她就派蒋介石的英籍顾问,同时也做过张学良顾问的澳大利亚人端纳飞去西安。几天后,宋子文也不顾何应钦等人阻拦,于20日携郭增恺及随从秘书等飞往西安,代表宋美龄去进行和平劝说的工作。
 

  当然,宋子文这么做也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
 

  宋子文曾经是南京政府地位显赫的财政部长和行政院副院长。但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他因为主张政府应当在对日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反对蒋介石为剿共军事大举国债,与蒋介石和汪精卫发生了意见分歧,不得不于1933年10月辞职而去。 这之后,宋子文一直被蒋介石摒弃于国民党及南京政府决策圈之外,但他仍旧力图推动中国转向抗日。因此,他在改变安内攘外政策一点上,和张学良的主张可谓不谋而和。当南京方面开始与中共中央秘密接触时,宋子文就曾积极参与并提供过帮助。对于两广事变,宋子文也始终站在同情的立场。甚至对于共产党提出的建立国防政府的主张,宋子文在背地里也表示赞成。对于深受共产党政治影响的沈钧儒、章乃器等人主持的救国会,他更是大力支持并秘密捐款以协助其开展活动。以致共产党在上海的代表,包括中共中央都认为:“宋子文表现是非常好的”,在南京政府领导人当中,可以说是“最好的”。 因此,西安事变发生,对于宋子文来说,未必不是一次重新推进自己政治主张的机会。他之所以不顾何应钦等人的阻拦和种种流言,冒险代表宋美龄于20日飞抵西安进行调处,其目的大抵也是为此。 如果蒋介石能够顺应大势,就此改变政策,他宋子文自然可以重新发挥重要决策作用,实现其政治抱负。
 

  宋子文到达西安当日,即与张学良、杨虎城见了面。毛泽东因得知宋子文同情事变,立即打电报给周恩来,要他设法见宋,以第三者身份提出和平解决事变,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意见。但据张学良事后告诉周恩来:宋子文确实对中共有好感,但不敢见,担心宁方知道会对他不利。张学良并且说:“宋子文来,南京多方阻难,对其他抗日中委亦限制其自由,惧他们来西北创新局面”。张曾劝宋子文出面召集救国会议,协助改组南京政府,宋子文表示,因目前尚无响应事变者,现在出头不大可能,且以南京目前态度,亦不能表态,但他“对义举同情”,相信“坚持日久必有变化”。
 

  虽然出于安全考虑,不能不谨言慎行,但暗中同情西安事变,希望借此重登政治舞台,实现政治抱负的宋子文,自然不会轻易放弃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来推进自己的政治理想。蒋介石在他事后整理的《西安半月记》中,关于宋子文第一次来西安的情况,只记录了其20日和21日三次见蒋的简短经过,和几句生死离别的谈话, 其余概隐去未记。蒋日记虽记述两日见宋经过较具体,但所记亦多为慷慨之语。 所幸宋子文的日记对此有所弥补,可与蒋日记两相印证。
 

  宋子文在日记中写道: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本周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