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真相 >

哪家企业曾获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位领导题字?(4)

发布: 2012-11-13 15:11  | 来源:未知 | 编辑:4908.com | 查看:

       解说:尽管后来由于家庭原因和对美影厂的那份感恩之情,徐祖明最终拒绝诱惑留了下来。然而美影厂却已经无法挽回逐渐下滑的颓势。
 

       陈晓楠:据统计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整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流失的主力创作人员达到一半以上,这批人员呢是1949年成立以来聚集在体制内最优秀的创作力量,当年也正是他们创造了美影厂的无数个第一,而这批人后来呢到了珠三角,分散于各个民营动画创作机构,也成为了今天中国动画产业的主力军,而这批优势人才向南的移动,这背后也正是中国市场化改革大潮的进一步深化。这时候文化体制的改革已经不可阻挡。
 

       解说:这个曾在体制内创造了卓越成就的创作机构,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迅速失去了优势。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相似的是,中国的文化企事业单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全面陷入了生存困境,一个鲜明的例子是,当年小小的香玉剧社,在50年代韩战期间曾为国家捐献过飞机大炮,而到了四十多年后的1990年代,中国相当一部分国营剧团却连人员工资都无法开支。
 

       有的出版社甚至只能靠卖书号生存,广播电视行业沉闷而缺乏亮点。而各大电影制片厂则在好莱坞大片的冲击下纷纷偃旗息鼓。
 

       在北京图书大厦三层的一个角落里,分布着一处销售电子产品的柜台,今天的人们对于这样的混搭销售方式已经见怪不怪,但是在当年,这却是由一些新生的书店所发明创立。
 

       从1980年开始,全国开始陆续出现了一批集体、个体书店和书摊,这是1958年全国书店公私合营之后,第一次出现与新华书店不一样的店面。
 

       汪轶千:搞很多专业书店,我顺便卖点小提琴,卖点钢琴,读者既要买音乐书又要买音乐器,工具书,工具的东西,方便,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当然你去卖其他的,这就更厉害了,搞咖啡馆,这个三联书店不是搞咖啡馆,咖啡馆对读者也有好处。
 

       解说:而此时的新华书店还是沿袭着几十年来的老路子,这家企业几乎具备当年国企所有的典型特征。
 

       汪轶千:我举个例子,就说门市部,柜台卖书,你要买书的话,多数只能在柜台外面,跟营业员指,我要书架上哪一本书,叫栏柜买书。后来大家不喜欢,提出批评,华君武画了幅漫画,拿个望远镜找书架。
 

       郑士德:安排一些不识字的妇女都来给你干书店,当营业员,这当然是个别例子,不是都这样,那个别的也反映了一个问题,什么色封面的,红色封面的,这个给你,这样人能售好书吗?
 

       解说: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垄断性经营,新华书店的这些体制性弊端被掩盖,然而,随着集体个体书店的进入,这些缺陷开始显露无疑,这种体制性缺点最终使得新华书店很快丧失了竞争优势。而就在新华书店面临行业竞争挑战时,新华书店与出版社之间的矛盾也开始进一步激化。
 

       王耀华:到了八十年代,就是全国出版社是越来越多,出的品种越来越多,书店可容纳的品种书也越来越有限,所以这个矛盾就出现了。我这只能是陈列3万个品种,你现在出了5万个品种我怎么办,显然我2万品种不能进来了,那么出版社就是说,我出的书你怎么可以不进呢。你新华书店就是为我服务的。
 

       郑士德: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一个事,《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本书胡绳写的,一开始全国销售量订4万,那出版社有意见,告状,它说怎么订这么少。那怎么办呢?那就批评我们,怎么这么少,好,我们再发通知,最后发了多少,100多万,大概发了120万。
 

       王耀华:各个层面上纠杂在一起,完了读者当然是骂新华书店,也骂出版社,我买不到书都是你们的事情。
 

       解说:在此种形势倒逼之下,新华书店的改革势在必行,最终在多家出版社的强力要求下,新华书店的垄断发行渠道被打破。1983年,在几经博弈之后,国家出版部门决定放开发行渠道,由出版社各自发行,五年之后的1988年,新华书店统一批发的格局也被打破。
 

       王耀华:书店当然一些老同志,当然是相当地震怒了,相当地不满,他们也向有关领导部门申诉,提出意见,提出要求,哪怕向媒体、向报社、包括向市里边、向上海的市领导,或者新闻出版机构领导、向出版局的领导、向文化部写信,开会的时候也是意见很多。
 

       柳斌杰:文化领域的思想上残留的左的干扰是比较强的,所以一开始提出文化转体改制,很多人认为天方夜谭,文化怎么能够转体改制,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怎么能用来搞文化呢?变成企业了,那你这个文化导向、方向怎么能管理呢?能不能管理得了。由于这些顾虑,使一部分对文化体制改革啊很不理解,很不支持。
 

       解说:然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使得政府建立了对市场的信任,也在内部内部达成了对改革的共识。文化体制的改革因此被顶层确立了下来,此种背景之下,国务院相关部门于1988年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在这份通知中,明确提出了文化市场的概念,至此文化的市场地位正式被得到承认。自此开始,一场涉及出版、发行、影视、剧团等各个文化领域的改革开始逐步启动。
 

       陈晓楠:长期以来,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最大的争议就是文化的特殊属性,也就是公益性和经营性之间的矛盾。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厘清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首次提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概念,也就是由政府来主导,进行公益性的文化建设,而由市场来主导进行经营性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公益属性和产品的属性可以说进行了一个剥离,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也正因为这种剥离,文化体制改革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一场针对出版、发行、影视剧团等等各个方面的文化体制改革真正全面来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本周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