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企业曾获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位领导题字?(3)
解说:1949年以后,为了统一进行计划生产,政府将出版和发行上下游两块业务进行了切割,由出版社统一出版,新华书店统一发行。而电影的生产发行也是如此,由各电影制片厂统一生产,中国电影集团统一收购,这种方式引发了严重的供需矛盾。 汪轶千:出版社出书,不管你内容怎么样,它都希望你发得越多越好,每个出版社基本上都是这样一种心理,但是卖书呢是要看适合不适合他需要。 郑士德:原来的征订方式是隔山买牛,就是我没看到书封面,你就看一个书名,看个目录就让我订数,我怎么订好啊。你给我发,发了卖,你说发了,卖得掉,不够我再向你添,卖不了积压了退给你,反正你的书啊。 解说:在这种供求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之下,积压问题逐渐发展成了历史性欠账,许多图书刚刚上市就变成了积压品,而有的图书甚至从未上市,直接便被积压在了库房。 郑士德:比如说就像《毛泽东选集》来说吧,那压了很多那都糜烂了,它潮,南方潮,打开以后都烂了,那回来打报告,当时谁敢那个,你敢报废吗?反毛泽东思想,那还得了,但是不报废不行啊。那我们就打这个报告,那中央很好,中央说报废,报废,你给我钱啊。 解说:从在延安建立时,新华书店就属于党企,它按照计划生产、而生产过胜也统一由国家买单。由于体制属性,新华书店的发行常常伴随着政治、社会波动,凡是政治人物的倒台,历史人物的反面化,新华书店都会遵命清理出一系列报废、撤页、涂改等图书。 1973年至1976年,全国出版评法批儒图书1403种,开始时大量印刷,结束时全部报废。 柳斌杰(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那么在没有改革开放之前,文化是有强烈的计划经济的色彩,按照计划行政机制来配置文化资源,不是流通而是分配。那么这种体制凸现了它的弱点,那么一个是文化资源不能盘活,二是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没法激发出来,那么第三呢,不能适应人民群众变化的、多层次的精神产品的需求。 解说:从1978年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启动,并渐次深入,14年后的1992年,市场经济被最终得到认可确立,而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全面展开,文化体制的弊端开始凸现,其严重的计划体制和意识形态色彩与市场化环境格格不入,此种情形之下,改革开放开始渗透向文化领域。文化体制改革成为中国继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又一改革的纵深领域。 曾经在体制内创造了辉煌成就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就这样成为了被改革的对象。上世纪80年代末期,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中影集团决定不再全部收购各大电影制厂的片子,将电影制片厂推向了市场。原本放在故事片放映前播放的动画短片被取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旱涝保收的时代结束了。 徐祖明:以前就是国家是统购统销,你不存在这个问题,就是对大家来说,你是安心创作,旱涝保收,那有一个机制,有一个氛围,它会保护你,你做出来的作品就不一样,就是对厂里来说,如果说它投资一部影片花再大的力气,就是说收不回成本,你十部影片下来,你可能就是这个动力,就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少。 解说:由于此前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生产的动画片都是10分钟左右的短片,这样的短片既不可能在影院上映,在电视台播放也远远无法收回成本。美影厂的生存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而与此同时,一些南方的民营动画生产企业却开始逐渐发展了起来,美影厂多年来积聚的优势人才开始出现了大规模外流。 徐祖明:到那里的人可能就是每个月工资就是几千元,可能你去了那个居住条件还特别好,他还给你两房一厅,三房一厅的那个待遇,这相对于我们当时美影厂一些老艺术家来说,他们在上海,在美影厂同样的付出,可能每个月就是一两百元。 解说:徐祖明说,这种巨大的落差令人难以抗拒诱惑,那个时候几乎每个星期都有同事离开美影厂,或者去了珠海,或者去了广州。终于有一天,一位曾经带徐祖明入行的资深老师找到了他,以优厚的待遇挖他去深圳发展。 徐祖明:就是给了我们也很丰富的条件,就是给我们做首席,原话,也有三房一厅的待遇,每个月大概有五六千块钱,这个底薪,当时来说这个诱惑也是很大的。 |
- 上一篇:毛泽东进入中央局内幕:共产国际欣赏
- 下一篇:长征前后胡耀邦如何得到毛泽东的赏识
- 刘少奇如何从地方领导一跃为中央二把手?
- 1969年苏联领导人集体遇刺内情:枪手连打16
- 蒋经国留苏被“扣” 哪位中共领导人为他担
- 1933年贺龙手下仅有的4位师级领导都死于他
- 1955年哪些领导人谦辞元帅或大将军衔
- 越南是怎么服软的 中越领导人会晤内幕
“浓墨宰相”血染成 刘罗锅才是 | |
《宰相刘罗锅》里,刘墉智斗和珅乾隆,巧妙地制止了文 |
红卫兵有多嚣张:连宋庆龄的头发 | |
宋庆龄 本文摘自《刘少奇的最后岁月》 作者:黄峥 出 |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