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名人轶事 >

胡耀邦教育子女和亲人的感人故事(2)

发布: 2012-02-24 09:31  | 来源:未知 | 编辑:4908.com | 查看:

 

 


 

邓小平胡耀邦在一起

       胡耀邦是中央委员,按规定有补助;但他给家里人也定下了规矩:“全家每人每天都要吃两顿粗粮,不许吃补助和细粮,因为那是特殊化。”
 

胡家三个儿子平时都住校,只有满妹一人是走读,在家里吃饭。炊事员老张自己有五个儿子,可一个女孩都没有,特别疼她。每当有客人来打“秋风”时,总是偷偷留下一点好吃的,给满妹回来吃。
 

那时走读,中午要带一顿饭在学校吃。有一次,老张给满妹带午饭时悄悄装了点米饭,不巧被人发现,告诉了胡耀邦。胡耀邦把老张叫来问:
 

“你给满妹带米饭了?”
 

 老张不回答。
 

“不是规定一天只有一顿细粮吗?你怎么给她吃两顿呢?”胡耀邦接着说。
 

老张涨红了脸,强辩着:“谁说的,谁说的?没有的事儿!”
 

出了门,他自言自语地嘟嚷,“家里就她一个,人小又吃不了多少。同学们都带细粮吃,咱们家老带粗粮,怎么好意思!”
 

在满妹的记忆中,只有这一次,父亲过问了家里的柴米油盐。
 

据满妹回忆:直到十二三岁时,她身上还没一件像样的衣服,只有两套可以换洗着穿。记得有一件紫红底带白点的灯芯绒上衣,一穿就穿了好多年;短了,外婆就给她在袖口、下摆上接出一截又一截的黑色灯芯绒,穿了再穿。

       一次,一位中央领导的女儿到家里作客。该女孩穿着一身白色连衣裙,高挑飘逸,亭亭玉立。可是那天,满妹只有那件镶着一圈圈黑灯芯绒的旧衣服可穿。相形见绌,她第一次发现了自己衣着的寒酸。

       陪他们吃完饭,满妹请求母亲给她买一件新衣服,以便有些场合好穿。结果衣服没给买,却被父亲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时至今日,满妹仍然清楚地记得那段俭朴的岁月。满妹在回忆录中写道:正是在那种勤俭中,我体会出父母生活的达观洒脱,对自己家人的严格要求,还有对别人的大方慷慨。

       胡耀邦配有公车,但胡家兄妹从没搭过父亲的便车。胡德华读书的育英学校在西郊,而家在市中心,若从万寿路坐公共汽车回家要两毛钱,但走两站路到公主坟上车,可以省五分钱,而走到木樨地再坐无轨电车,只要七分钱。为了节省一毛几分钱,年仅十来岁的胡德华,常常背着书包吭哧吭哧地从学校一直走到木樨地,用多次节省下来的车钱,买无线电元件。

       有一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满妹想跟车出去玩,被胡耀邦知道了,很生气,批评说:我们现在还不是享福的时候,我们的国家还很穷,我们的革命还要继续,不然的话有人就要革我们的命。


         “我们家的人不应该走后门”

1966年,“文革”开始了,胡耀邦夫妇都受到冲击。胡耀邦被打成“走资派”,发配到了河南省潢川县黄湖农场劳动。满妹的母亲境况更惨,孑然一身,在牛棚里熬了一年多。胡耀邦的几个子女成了“走资派”的后代,也跟着倒霉。
 

1968年,满妹被分配到北京市造纸总厂当车工。一年之后,看到大家陆续都去参军了,她就自作主张,找到了父亲在晋察冀野战军三纵队时的搭档——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郑维山。她托警卫员带话:“我是胡耀邦的女儿,想请郑司令员帮我去当兵。”
 

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当上兵,满妹深感不易。她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根本不在乎兵种如何、部队驻在何地,乐不可支地来到当时全军最大的柏各庄农场,在师医院当了名卫生兵。”
 

可是,几年兵当下来,满妹却发现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地被推荐上了大学。苦闷的她,给父亲写信,希望父亲能托托关系,让她也有个上大学的机会。
 

胡耀邦很快回信了:“你原先分配在工厂,后来当兵我是不知道的,内心也是不赞成的,因为是走的后门。现在又提出想上大学,我认为你应该靠自己的能力。我们家的人不应该走后门,而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那时的满妹完全不能理解父亲,把信撕得粉碎。打那以后,她再也没有指望能沾父亲的半点光。
 

后来,满妹每当回忆起当年撕信的情景,总是满心愧疚。
 

1982年,胡耀邦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便召集了家庭会议。他把在家的人都叫到小客厅,郑重地对大家说:“中央可能要我担任非常重要的职务。我想先向你们打个招呼。今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千万不要以为天恩祖德,千万不要忘乎所以。如果你们中有任何人出了问题,只能是自己负责。我是不会讲情面的。”
 

在满妹的印象中,这是他们家唯一的一次家庭会;也是父亲唯一一次如此严肃地跟他们谈话。
 

胡耀邦任总书记期间,正是社会上“出国热”、“经商热”高温灼人的时候。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本周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