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真相 >

在古代考中状元刚开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职?

发布: 2022-10-23 11:47  | 来源:未知 | 编辑:admin | 查看:

 

      古人云,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是人生的四大幸事,而中状元则是金榜上的最好名次,是每个有志青年梦寐以求的事。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不管是在哪个朝代,尽管考中了状元,也不可能马上就授予状元实权,让他去处理政务的。

 

      这就好比,大学生刚刚毕业,即使是找到工作,也是实习得多,都需要进行历练之后方才安排其正式开始工作。

 

      而这种原则,放在古代状元身上也同样适用,只不过朝代不同,对状元“实习期”的安置也有所不同。 咱们按照朝代顺序,一个一个来说。

 

      众所周知,科举真正成型于隋朝,但隋朝很快便被唐朝取代,所以,科举真正意义上的建立和发展是在唐朝。

 

      所以,我们就从唐朝说起。

 

      唐朝的科举制,首次开科是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即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的第四个年头,当时李渊颁布诏书,诏书中有言“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 ”。 这意思就是说,大唐的科举,是建立在隋朝的制度上演化而来的,自此,唐代科举史多姿多彩的画卷便就此拉开。

 

      大体来说,唐朝的科举一共分为两大科,分别是常科和制科。

 

      常科即每年定期举行的考试,考试的科目,则通常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 、明算这六个科目。

 

      而制科,简单理解就是,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 不管是常科也好,还是制科也罢,其核心宗旨其实都是为了给国家选拔人才,而这就相比之前历朝历代的人才选拔方式,有了巨大的进步。

 

      但随着唐朝政治局势的不断变化,科举也随之变味,到了唐朝中后期,科举逐渐演变成世族门阀维持自己门第的手段。

 

      说白了,就是世家子弟们依靠家中权势通过走后门等特殊方式,来求取到他们想要的科举名次。

 

      比如在唐德宗时期,时任宰相李实便某次就开出一·张20人的单子,要求主考官必须按照这个名单录取。

 

      而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一些豪门权贵的不学无术的子弟轻易就获得状元、进士等名次。

 

      并且,由于这些所谓的状元和进士等均是出身于世家,所以,在他们拿到名次后,很快就会借助家族权势出任官职,甚至还有直接在六部核心岗位上任职的。

 

      所以,唐朝的科举其实并没有什么借鉴意义,毕竟在士族的垄断之下,那些所谓的状元郎会被授予什么官职完全是士族门阀说了算。

 

      而到了宋朝建立后,科举考试才算是得到了整顿肃清。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宋朝是古代封建王朝中,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科举取士的王朝,并且像科举中的三级考试制度(州试、省试以及殿试),另外还包括皇帝对高中的士子赐宴等惯例,也都是从宋朝流传下来的。

 

      换句话说,宋朝的科举制度,不仅开创了古代历史上的先河,也为后世王朝提供了模板。

 

      而宋朝科举的主要考试科目,虽说也经历的不少变动,但核心的四大项,即诗赋、经义、论、策却始终没变。

 

      也正是由于宋朝科举的一心求才宗旨,加上宋朝的皇帝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因此,在宋朝历史上,不少我们熟悉的牛人,都曾经是科举榜上的成员之一。

 

      这里面,有苏轼、苏辙,还有曾巩、张载等,尤其是在宋仁宗在位期间,无数才俊通过科举被国家发现,从而进入了国家的人才储备库。

 

      关于宋仁宗和苏辙在殿试时发生的事,还有个流传至今的典故。

 

      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二十三岁的苏辙一路过关斩将,顺利进入殿试,在大殿上,宋仁宗连问十余条策论,而苏辙年少轻狂,洋洋洒洒对策七千字,矛头直指宋仁宗。

 

      “陛下自近岁以来,宫中贵姬至千数,歌舞饮酒,欢乐失节,且赋税烦重百姓日以贫困,衣不盖体,皆是陛下未得以财结民也,此之乃不仁,谁当任其咎?”---苏辙 这番话,可谓是将宋仁宗批得体无完肤,当时就有人提议,说苏辙“言语狂诞”,理应除去功名后治罪,但宋仁宗却极力回护了苏辙。 “朕设制科,本求敢言之士,辙敢如此极言,特与功名,仍令编录。”---宋仁宗 事后,宋仁宗不仅没有治苏辙的罪,更没有除去他的功名,反而仍授予其秘书省校书郎这个职务。

 

      也正是宋朝这种对待科举的端正态度,以及对待人才的包容,使得当时真正做到了史书上所说的“野无遗贤”。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本周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