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真相 >

殷商时期占卜刻字的习惯导致后来写字一直是从右向左

发布: 2022-09-20 10:26  | 来源:未知 | 编辑:admin | 查看:

      自从甲骨文诞生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汉字都是由上到下、从右到左书写的,这不仅仅是习惯问题,而是在特定条件下“最合理”的选择。

 

      在殷商时代,采用的是占卜记事的方式。人们先用火焚烧龟甲或牛骨,然后在形成的裂纹之间刻画文字,这就是我们都听说过的甲骨文。从如今发掘的文物上我们可以发现,甲骨文就是按照由上到下、从右到左的方式刻画的,这是因为绝大部分人都是习惯用右手,所以自然而然地从右边开始起行;而沿着裂纹竖着写,也显得更加便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方式形成了习惯,后来甲骨文演化为金文,也就是在石头或金属(比如鼎)上刻字的时候,上述书写方式也被延续了下来。

 

      到了商周之后,更为方便的竹简、木简成了人们书写文字的主要载体。无论书写还是阅读,左右收起、展开书简一定会比上下操作方便得多(咱们可以用纸模拟一下),所以简条必然是竖着的,只能由上向下书写;而在写字的时候,人们都是右手握笔、左手展开后续的简条,自然就应该从右往左。

 

      因此,在千百年的历史上,中国人书写汉字的固定习惯已经形成。即使当纸张发明、不再受竖条状简条的限制后,人们仍旧沿用了原有的写字方式。

 

 

      至于担心湿润的墨汁弄脏袖子,其实大可不必。毕竟使用毛笔写字时手腕是悬空的,人们也不会任由袖子下垂。

 

      一直到清朝末年,随着西洋文化的传入后,一些知识分子开始积极推动汉字改革,并主张学习西方从左到右的横写模式。这种提议其实并非崇洋媚外,而是随着新事物的引进后,与现实更加契合的合理改进:

 

      首先,关于改上下为左右的原因。

 

      人的眼睛是左右并排的,所以横向看东西比竖向更加省力。大家可以试一下,咱们左右向看一条横幅脑袋几乎不用怎么转动,即使移动也比较容易;但假如上下看一条对联,如果不是离得很远,一定得抬头、低头,不是那么省事。即使看书也一样,在同等熟练的前提下,左右阅读一定会比上下浏览快得多。

 

      另外,古文里是没有阿拉伯数字、英文字母、现代标点符号,而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开展,近代行文里少不了会使用这些元素,如果还放在原有的竖写文字里就显得极为怪异。

 

      其次,关于为什么从左至右,而不是从右到左。

 

      咱们中国人古代用的是毛笔,而近代开始流行西方人使用的钢笔。钢笔确实比毛笔方便,但书写时手必须贴着纸张,而不是像毛笔那样悬空;而绝大部分人都是右手写字,如果从右往左书写,手、袖子一定会弄花还未干的字,同时还会搞得很脏。改为从左到右就没这个问题。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本周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