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时期占卜刻字的习惯导致后来写字一直是从右向左
自从甲骨文诞生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汉字都是由上到下、从右到左书写的,这不仅仅是习惯问题,而是在特定条件下“最合理”的选择。
在殷商时代,采用的是占卜记事的方式。人们先用火焚烧龟甲或牛骨,然后在形成的裂纹之间刻画文字,这就是我们都听说过的甲骨文。从如今发掘的文物上我们可以发现,甲骨文就是按照由上到下、从右到左的方式刻画的,这是因为绝大部分人都是习惯用右手,所以自然而然地从右边开始起行;而沿着裂纹竖着写,也显得更加便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方式形成了习惯,后来甲骨文演化为金文,也就是在石头或金属(比如鼎)上刻字的时候,上述书写方式也被延续了下来。
到了商周之后,更为方便的竹简、木简成了人们书写文字的主要载体。无论书写还是阅读,左右收起、展开书简一定会比上下操作方便得多(咱们可以用纸模拟一下),所以简条必然是竖着的,只能由上向下书写;而在写字的时候,人们都是右手握笔、左手展开后续的简条,自然就应该从右往左。
因此,在千百年的历史上,中国人书写汉字的固定习惯已经形成。即使当纸张发明、不再受竖条状简条的限制后,人们仍旧沿用了原有的写字方式。
至于担心湿润的墨汁弄脏袖子,其实大可不必。毕竟使用毛笔写字时手腕是悬空的,人们也不会任由袖子下垂。
一直到清朝末年,随着西洋文化的传入后,一些知识分子开始积极推动汉字改革,并主张学习西方从左到右的横写模式。这种提议其实并非崇洋媚外,而是随着新事物的引进后,与现实更加契合的合理改进:
首先,关于改上下为左右的原因。
人的眼睛是左右并排的,所以横向看东西比竖向更加省力。大家可以试一下,咱们左右向看一条横幅脑袋几乎不用怎么转动,即使移动也比较容易;但假如上下看一条对联,如果不是离得很远,一定得抬头、低头,不是那么省事。即使看书也一样,在同等熟练的前提下,左右阅读一定会比上下浏览快得多。
另外,古文里是没有阿拉伯数字、英文字母、现代标点符号,而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开展,近代行文里少不了会使用这些元素,如果还放在原有的竖写文字里就显得极为怪异。
其次,关于为什么从左至右,而不是从右到左。
咱们中国人古代用的是毛笔,而近代开始流行西方人使用的钢笔。钢笔确实比毛笔方便,但书写时手必须贴着纸张,而不是像毛笔那样悬空;而绝大部分人都是右手写字,如果从右往左书写,手、袖子一定会弄花还未干的字,同时还会搞得很脏。改为从左到右就没这个问题。 |
- 清朝最后一位被凌迟处死的罪犯
- 收复西藏的赵尔丰成为唯一被杀的清末总督
- 在古代考中状元刚开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职
- 南北朝传奇:嗜酒如命,一个相貌异于常人的
- 娴妃墓现世后,揭开一桩皇室丑闻
- 世界地球日,是几千只鸟和一百多只海豹用生
- 改日名、讲日语、易习俗,台湾为何总有日本
红卫兵有多嚣张:连宋庆龄的头发 | |
宋庆龄 本文摘自《刘少奇的最后岁月》 作者:黄峥 出 |
“浓墨宰相”血染成 刘罗锅才是 | |
《宰相刘罗锅》里,刘墉智斗和珅乾隆,巧妙地制止了文 |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