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真相 >

改日名、讲日语、易习俗,台湾为何总有日本的影子?

发布: 2021-12-22 14:15  | 来源:浩然文史 | 编辑:浩然文史 | 查看:

 

    在如今的中国台湾地区似乎总能看见日本的影子,无论是早在明治时期从日本那里培养起来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棒球文化,还是行政区划中和日本一样的县市顺序安排,甚至一些老一辈台湾人同时拥有中、日文两个名字,如李登辉还有一个日本名字,岩里政男。之所以日本文化对台湾地区影响如此之大,甚至能让某些台湾地区政客和人民“亲日”“媚日”,与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对台湾地区实行的长达50年的皇民化运动有关。日本人企图通过更换语言、奴化教育、改变习俗等方式彻底将中国台湾地区打上自己的烙印。

 

    一、 皇民化运动的的起源

 

    所谓“皇民化运动”,顾名思义,即通过文化入侵的方式在中国台湾地区推行日本文化,以同化台湾地区,达到将其全部人口变成天皇子民的政治目的。国民党教育官员范寿康曾在《战后两年来的台湾教育综述》中犀利地指出:“所谓皇民化教育,就是想让住在台湾的中国人忘记本来的面目,变成为供日人驱使的奴隶。”

 

    最早“皇民化”的概念是由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在甲午战争后提出的。他认为:“台湾作为日本新政府的土地,当务之急是让当地居民沐浴皇恩成为皇民。”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首批赴台的日本官员自然将如何确保“皇民化”的推行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伊藤博文

 

    作为台湾首任学务部长的伊泽修二主要负责这方面工作。在他看来,虽然台湾是数千武夫流血换来的,可若想让台湾人认同日本,就必须给他们灌输“日本精神”。1895年,伊泽修二正式在台湾就职,刚上任就对台湾教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奴化改革。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日本人深知想让台人变日人首先要让他们学会日语。急不可耐的日本殖民当局在1895 年开办了第一所日语学校——台北芝山岩学堂,次年又火速在台湾各处成立了14所日语学堂。但早已习惯汉语的台湾居民对日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去日语学校的人数极少。一次台湾总督视察日语学堂,教育部门的人为了体面,临时从教汉语的私塾中抽调学生充数。

 

台湾学生

 

    伊泽修二见状迅速调整策略,开始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来消弭台湾人的抗日情绪。先是在日语学堂的课程中,增设汉语教学。然后对台湾本土士绅许以利益,令其作为社会表率,以协助日语的推广。待时机成熟后,便逐渐削弱汉语教学的占比。1904年,汉语课程从每周的12小时削减为5 小时。到了1918年,汉语课程每周只剩下2小时。中日战争爆发后,日本殖民当局对汉语“赶尽杀绝”。皇民奉公会要求台湾学生在校只能用日语交流,台湾民众在公共场所说一句汉语就会被处以巨额罚款。

 

伊泽修二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本周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