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建设兵团:新兵饿的开小差女兵不敢下车(2)
很多人觉得没奔头 上世纪70年代初,尹尚荣所在的团场开始盖土坯房子,“军营式的,一栋一栋”。原以为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1975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度被撤销,改为农垦局,原有的区域被归到自治区直接管辖。 那时候他们开掘的三座水库尚未蓄水,已开垦的几千亩地很难充分灌溉,收入也由原来国家下发工资变为生活费,“一个人20元左右。” 没了单位的兵团人,好像“孩子没了娘”,尽管开地、种菜还要继续,但“子女不再是军人,而是职工”。 人心惶惑。因为阻止老乡去林子里放羊,尹尚荣挨了骂:“你们滚!这是我们的地方!” 结婚10年后,尹尚荣的工资达到了53元,这在当时的新疆算是很高了。但这种情况没能持续。上世纪80年代,工资被取消,土地实行承包制,年底统一结算自负盈亏,但是“干一年累死累活拿不到钱”。 这样的困境使得老尹的四个女儿都去了内地。 家里的100亩地全靠人力,1978年棉花长势很好,但一场冰雹砸下来,颗粒无收。 尹尚荣一咬牙说不干了,领导找到他“老尹,你要补种!”“我问亏了怎么办?”领导拍了胸脯说“算我的”。尹尚荣年底亏了15万元,只能挂账,“好几年没翻过身”。 “文革”结束后,兵团人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粮食棉花再次被强调。尹尚荣已经参加工作的两个子女也是种地。 但“孩子收入27块钱,自己都管不了,周末还要回家弄吃的”。 在团场干活的人们生活依然很苦,干15天休息一天。 那时候,一个人要种50亩地,今年的棉花捡到明年还捡不完,又该种新棉花了。尹尚荣所在的12团现有70万亩地,大多是当时开垦出来的。那时候一年到头基本没有收入,还有可能亏钱——一亩地团里定产100斤,按量收获算是完成任务,若达不到100斤,就倒扣工资,“亏的多了,奖金也扣完了”。 很多人觉得没奔头了,跑了。 “回去的人多了!”尹尚荣所在的连队原本有百余名上海青年,“现在剩下两个人。” 但喧嚣一时的上海青年回城风并没能带动尹尚荣,“河南说我们已经是新疆人了。” 换了第三台电视机 1981年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建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兵团进行了系列改革。如将国家对农场“统收统支”的财务制度改为财务包干制度,将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改为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全面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工自筹资金,开办家庭农场。 恢复之后,兵团的人们不像以前那样训练跑操了。职工队伍的集体感慢慢消失,有人走了,内地人过来承包大量土地。不过,“老兵团人讲纪律”。 1978年兵团已经有了公司。 1985年起,大量来自内地的拾棉花的人顶替了团场职工,并住进了当年上海知青住过的房子。“那时候捡棉花挣钱。”尹尚荣说。 团场尽可能为宿舍配好家具,并且承诺三年不交房租电费,但还是有跑掉的。尹尚荣连里曾分来八家内地人,次日就跑掉了,原因是这些人得知人均50亩地,“太大了,吓人!” 就在那一年,团里有了机械化耕作,土地也被分包到了职工个人手里,每人50亩。得知可以个人办农场,尹尚荣第一批报了名,选择与另一家合办农场。“第一年平均一家赚了七八百元。” 家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机,这花了他包地工资中的1000多元人民币,但毕竟“吃完饭不再没事就睡觉了”。 但第二年土地又被收了回去。尹妻“去团里告状”,路上出了车祸,失去了右臂,从此不能再下地劳作。 1994年,尹尚荣的四个女儿都去了江苏,进了工厂。而他的棉花一年下来收入两三万,但真正拿到手的少得可怜,“总被核算平掉。” 真正拿到钱是在1998年以后,当时很多如尹尚荣一样的老职工都退休了,随后包地的人——他们称“原来的盲流”来了,与老军垦们不同的是,这些外来人“拿钱多了,播种、放水、收获都不操心”。 已经干不动的尹尚荣被团里安排去看棉花厂,他工作的厂子也由土坯房变成了水泥房。 2001年,先后住过地窝子、砖瓦房的尹尚荣终于住进了楼房。2013年他又为家里换了第三台电视机。 住在台州市援建的楼房里,尹尚荣的日常生活是“吃、玩、散步”,而他曾经每天步行去劳作的土地,如今已经有了新的劳作者,那些新职工们“骑着摩托车去干活”。 这时候,农一师已经开始建设阿拉尔市。 想一想这几十年,尹尚荣说自己来到新疆,“后悔,也不后悔”。他早已把自己当成了新疆人,常常把“我们新疆”挂在嘴边。 |
- 古代士兵穿盔甲即使再热,为什么都不敢脱?
- 为何日本女兵后悔当苏联人俘虏,她们宁愿选
- 江青文革时为何不敢惹粟裕?
- 南昌起义后30名女兵相继神秘失踪之谜
- 揭密:蒋经国晚年为何不敢与邓小平和谈
- 中越战争时越南女兵不穿衣服的秘密
红卫兵有多嚣张:连宋庆龄的头发 | |
宋庆龄 本文摘自《刘少奇的最后岁月》 作者:黄峥 出 |
“浓墨宰相”血染成 刘罗锅才是 | |
《宰相刘罗锅》里,刘墉智斗和珅乾隆,巧妙地制止了文 |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