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终将破灭:清末民国的历次股灾(2)
畸形繁荣:孤岛时期的股市狂欢 1921年信交风潮后,上海资本市场仅证券、金业等6家交易所得以存活,昔日盛极一时的股票市场就此跌入低谷,而公债市场则后来居上,取而代之。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1939年,公债市场因抗战爆发而一落千丈,而与之几乎同步的是,股票市场却在上海租界悄然复苏并迅速繁荣。 据旧上海名中医陈存仁回忆,上海的证券交易所本来只做公债票,但开战后公债无人过问,跌得不像样,于是有四五十家大厂商的股票上市,股票数额较大的是永安纱厂、新光内衣、美亚织绸三家,很多炒股的人都以这三家为标的。当然,孤岛时期的上海证券市场得以突然复兴,与租界的特殊性有关,因为当时日军慑于英美列强的压力而未能进入租界,孤岛虽孤,但安全相对还是有保障的。在此时期,租界里的各大银行、交易所仍旧照常营业,而随着战争的扩大,沦陷区资本和后来的南洋、香港资本也相继进入,加上中日套汇战、法币通胀加剧等因素,界成为逃避日寇掠夺的最佳避难所,同时也为囤货保值等投机活动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据1940年的统计,从各地流入上海租界的游资增加到50亿元以上,在此汹涌资金推动下,长期被冷落的股票市场咸鱼翻身,再度进入了一段畸形的繁荣时期。 据陈存仁回忆,当时的股票买卖,买客和卖客都可进场当面交易,一手付钱,一手交票,因此“交易所内人头挤迫,喊声震天,从前上海人穿的都是中装,少数人穿西装,在这个市场中,一件中装大概十天半月的时间就会被挤破,一身西装也只能维持一个短时期就破了”。从这段话也可推想当时上海股票市场的热闹和混乱。 由于没有统一的场内市场,证券由各股票公司和证券行自由开拍、买卖,同一时间、同一股票的行情大相径庭,股票柜台交易和黑市交易都十分火爆。以股价论,当时各种股票价格都是屡创新高,有的甚至超过票面价值的十几倍乃至几十倍。如会德丰股票面值为白银10两,而市价竟炒至271两。再如新亚制药,战前不过数千元规模的小药厂,上市后竟摇身一变,成为十亿规模的五大龙头企业之一。永安百货公司有个小毛纺厂,股票从10元飙升到190元,按市值计算成为继荣氏企业之后的第二大棉纺企业。 当时的交易量也十分惊人。以上海众业公所为例,1937年的总成交量为1800万元,到1940年上半年扩大为5682万元,仅1940年1月8日这一天,就成交了132.2万股。这一时期,上海股票市场买卖投机几成白热化状态,股价也是大起大落,交易所还经常因价格涨跌幅度过大而被迫停市。当然,也有很多人靠炒股发了大财,成天鱼翅捞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抗战期间的上海股票市场并非产业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社会游资投机的结果,完全是一种畸形繁荣。尤其在抗战的最后一年,证券交易所几乎变成了一个庞大的赌场,投机猖獗,泡沫大到吓人。而随着抗战的胜利,这些股票最终形同一堆废纸。 抗战结束后,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被查封停业,股票买卖转入黑市。1946年9月,南京方面指定杜月笙牵头筹建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证券交易得以恢复。当年11月,交易所日成交量达到8亿多股,到1947年,总市值更是达到70783亿元。当然,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民党统治下恶性通胀所致,而随着全面内战的爆发,国统区经济全面崩溃,股票市场也无法独善其身。在经历极其短暂的繁荣后,上海证券市场迅速衰退,股票价格全面暴跌。1949年5月,上海解放,证券交易所停业,旧中国畸形发展的股票市场也就走到了尽头。 投机与贪婪:疯狂股市背后的病因 早在1910年,梁启超就曾撰文指出,中国的股份公司之所以不能发达,其原因有四:一是法规很少,即使有也不遵守,“有法而不行等于无法,中国是无法之国”;二是法律状态不定,股份公司的股东不能行确实之监督权;三是股份公司外缺少相配套的机关;四是股份公司内缺乏规范化管理人才。梁启超遗憾地表示,当时的中国不知法制为何物,即使清末已经有了公司法,但律文鲁莽灭裂,难以实行。到了民国,即使北洋及南京政府为规范证券市场而出台了相关法律,但效果很差,甚至根本就没施行。 梁启超所说的大体属于机制方面的问题,“华人不善效颦,徒慕公司之名,不考公司之实”。换言之,国人只是觉得股份公司的名义好听就冲进股市,至于公司的实际基本面通常不予考虑。 梁启超将股市泡沫称为“气泡”,谓其“张至极大时,即将散之时”,可谓一语中的。事实上,股市泡沫的形成,除了机制上的原因外,股民无知的投机也是促成因素之一。如1883年的那次股灾,《申报》当时即评论说:“今华人之购股票者,则不问该公司之美恶及可以获利与否,但有一公司新创、纠集股份,则无论如何,竞往附股。” 1910年的“橡胶风潮”就是如此。当时KotaBahroe橡胶置业有限公司在上海发行新股,孰料申购前一天半夜就有很多人来排队。到了第二天,原定的股票申购指标在一个小时内即全部售罄,股民的热情可想而知。对于这种现象,当时一些媒体也批评说,很多人连什么是橡胶都不知道,却照样大炒特炒,而且“投出多年的积蓄尚且不以为足,进而变卖家人的衣装、首饰等物,竞相购买橡胶股票”,其奋身入市可谓趋之若鹜,几近疯癫,浑然不顾风险——橡胶园在几千里外的南洋,而股票更是在万里之遥的伦敦发行,两样东西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最吊诡的是,股灾每隔一二十年总要重演一次,而股民前赴后继,旧的去了一茬,新的又来一茬。原因无他,股市上巨大的财富效应让人眼红心热,追根溯源,还是人性的贪婪驱动使然。在股市的上升期,股民买股赚了钱,但多数人往往不知满足,反而想赚得更多而不断追加投资。股市在不断走向疯狂的同时,股民的风险意识反而减弱。即使用九头牛去拉,也拉不动这些头脑发胀的人群。到最后股市突然崩盘,很多股民被套牢甚至血本无归,其本意是想多赚点钱,结果却纷纷走上天台“思考人生”。 对多数人而言,赚钱是永远都不会嫌多的,但股市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超级大赌场,牛市的时候它是财富的放大器,一旦牛市结束,股市就成为可怕的绞肉机。在这里,人性的贪婪、恐惧与丑陋,也被成倍放大。以历史的眼光看,股市中的各种概念炒作、暴富神话、投机与骗局,都是形成股灾的要件。百年前如此,现在同样如此。 |
- 上一篇:蒋介石五大谜案:与宋美龄爱情是真是假?
- 下一篇:一千年前的中国人怎么搞环保?
- 积贫积弱的民国如何收复外蒙?
- 民国时期各阶层的收入情况
- 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相当于如今多少人民
- 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旗由来,为何蓝底白日
- 徐世昌是怎样当上民国大总统的?
- 民国海军最大军舰竟是用大豆跟日本换的
- 民国传教士开发廉租房
“浓墨宰相”血染成 刘罗锅才是 | |
《宰相刘罗锅》里,刘墉智斗和珅乾隆,巧妙地制止了文 |
红卫兵有多嚣张:连宋庆龄的头发 | |
宋庆龄 本文摘自《刘少奇的最后岁月》 作者:黄峥 出 |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