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真相 >

揭秘:究竟是什么人制造了“八国联军”?(4)

发布: 2012-07-19 09:33  | 来源:未知 | 编辑:4908.com | 查看:

挑起战火的通牒

       德国海军上将班德曼首先指出了控制天津和大沽的必要性,但俄国对此很忧虑:如果不对中国宣战,此类行动在国际法上无法解释。但是第二天在俄领事馆召开的联席会上,各国只讨论军事取胜的问题,国际法不再有人提及。
 

       窗外,天津望海楼教堂刚刚被焚毁。法国一改此前的犹豫,支持了德国对大沽炮台动武的提案。最后为了证明是集体决议,大家按官阶高低一一签字。时间是16日上午9时。
 

       一个几能推翻清王朝的军事行动,以最后通牒的方式通过了,为了绕过国际法的制约,最后通牒用领事团法国总领事杜士兰的名义发出。该通牒要求中国在6月17日子夜之前正式回复。凌晨两点之前撤出大沽炮台。
 

       历史在这里又抛下一个迷团,这份要求17日子夜前给出答复的通牒,直到17日凌晨5点才送到直隶总督府。此时大沽炮台已打响了几个小时。这显然是外交欺诈。尽管俄国在16日晚9点曾递交过一份通谍,在联军布置妥当舰艇布局之前,几乎不给中国留出备战时间。大沽炮台在几个小时后的早上8点失守。

 

克林德之谜

       公使团的强硬、大沽炮台危在旦夕(其实17日已陷落,只是还没报给朝廷)、义和团火烧大栅栏惹了民愤,清廷在维持和平的前提下,准备遣散拳民,确实孔武有力者招入部队。
 

       但也就在刚刚要解散拳民的这个午夜,慈禧太后收到了一份洋人要向其逼宫的假情报,于是,“朝令夕改”,义和团不散解了。使出了还算克制的最后一步棋——19日下午5时,窦纳乐、其他公使以及赫德都收到了驱逐照会,他们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24小时内离开北京,最后时限是20日下午4时整。
 

       是按驱逐照会上要求24小时离京,还是抗议或等死?只保外国人还是保教民?公使团争论不休之时,脾气最爆的德国公使克林德突然站出来指责公使们的胆怯,他最能“打动”人的一句话是中国提供护送的卫队不可靠!但窦纳乐、格尔思甚到萨瓦戈都认为,克林德在危急关头仍不愿走,是因为他觉得推翻太后执政瓜分中国的时刻终于来到!
 

       第二天,在长达6个多小时的辩论之后,窦纳乐在中国最艰难的一次会议终于在推翻了各种方案后定局:各公使馆分别向总署提交内容相同的照会,在延长离京期限的条件下接受最后通谍。另外,20日公使们要会晤总署的主要大臣,要求派几位大臣亲自护送公使团出京。
 

       有10个国家的照会都遵照以上原则统一书写,唯一不同的是德使克林德,别人是要求中国迅速做出答复——不敢再刺激中国;只有他写明,20日上午9点到总署会晤大臣。
 

       20日上午8点窦纳乐来到法使馆参加联席会,一个小时后中方无反应,公使们又开始怒气冲天,窦纳乐向他们解释说,中国官员没有晚上加班的习惯,昨天的照会,他们可能还没看到。克林德发了他此生最后一次脾气,要求大家跟他一道去集体抗议。9点半联席会休会期间,克林德怒气冲冲地跑回法使馆斜对面他的德馆,带上他的已装上6发子弹的左轮手枪,拉上翻译柯达士,各乘一顶红绿呢子的外交人员小轿,冲出东交民巷。
 

       十多分钟后,轿子里的克林德在东单被一枪毙命。此地离他要去的东堂子胡同总署还有几百米。他自己的左轮手枪中还剩五发子弹,谁先开枪至今是迷。

 

瓜分不掉的中国

       克林德之死令公使团坚定了以下想法:他们从北京撤天津的路途充满谋杀,他们不离开北京了,各国一定要派大兵压境才是解决之道。这一判断成为整个义和团战争的拐点。
 

       克林德死后,窦纳乐和公使团成员很快就得到答复,同意延期离京,但是由于京城已不太平,公使就不要到总署来商谈了。窦纳乐甚至来庆幸了一下“德使被戕一事迫使中国政府提高警惕,将政策向和平方向引导。”
 

       正如清廷中的温和派无法改变自己被推到菜市口处死的命运一样,总署对于公使团延期离京的回复无法改变主战派的决定,按照驱逐照会中的最后时限,20日下午4时,围攻东交民巷的战斗正式打响——这天下午,大沽炮台失陷的消息终于传到北京,这场由民教纠纷引起,在连续半年的沟通障碍、猜疑误会、你骄傲我蛮横、各方内部矛盾你争我夺以及一连串的外交努力被打砸之后,打还是不打,已经没有人再“庭辩”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本周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