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名人轶事 >

赵元任夫妇二三事

发布: 2015-11-03 08:36  | 来源:未知 | 编辑:4908.com | 查看:

小书馆 <wbr>| <wbr>赵元任夫妇二三事

       赵元任(1892.11.3—1982.2.24),字宣仲,又字宜重,原籍江苏武进(今常州)。清朝著名诗人赵翼(瓯北)后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生于天津。现代著名学者、语言学家、音乐家。

小书馆 <wbr>| <wbr>赵元任夫妇二三事

     赵元任先生夫妇在清华时,是风头人物,无论衣着或行动,都很受人瞩目。当时清华学校的教授,大都是留学回国的,可是太太们,多数是旧式家庭妇女,保守、节俭,在家相夫教子,从不过问外面的事。只有赵伯母——杨步伟女士,与众不同,她也留过学,敢在大众面前高谈阔论。平常,人未进门,爽朗的笑语声,已响彻庭宇,这种豪放不羁的个性,在女性中是难得一见的。她爱穿洋装,只是身体略胖,所穿丝袜,也要向外国买来才穿得下,可是看在我们晚辈眼里,好生令人仰慕喜欢,那时我真不知道用什么语汇来形容那种感觉,长大后才知道大概就是所谓潇洒吧。赵伯父对衣着也很讲究,他常穿西装,或长袍下穿西装裤。一副金丝眼镜,更显得温文儒雅。那时他们已有两个女儿,只有六七岁光景,打扮得漂亮又活泼,是全园最出色的孩子。

     赵伯父深通音律,家中客厅里的一排木鱼,摆成弧形,据说可以击出高低音阶,可是我们都没有看他敲过。他们家爱请客,当时首创的所谓“立取食”,其实就是现在的自助餐,把食物放在长桌中间,客人拿了餐具,自己取了站着吃。这种吃法,在六十年以前,是闻所未闻的,参加的客人,宴罢回来,都议论纷纷,还有些太太们,把镂花纸巾带回家去保存,因为向来没有看见过。

     最轰动一时的是赵伯母与另外两位教授太太合资,开了一间食堂,在清华园大门前右方、南院对面的小河边,因河上有小桥,故命名为“小桥食社”。木屋抑茅舍,今已记忆不清,只记得屋后树木荫森,前左都濒小河,古雅的建筑,景色宜人。

     文君当垆,至今传为佳话,可是封建气息特重的当时北平社会,尚不能接受这种新思想,清华算是较开放的,但对赵伯母的创举,多半抱持着不太赞同的态度。

     小桥食社供应的,大概是以南方菜点为多,我只记得有一种烧饼,香酥松脆,很像现在的蟹壳黄,与北平硬韧的芝麻酱烧饼一比,风味截然不同,她选用的餐具都很漂亮,这些,都是事隔六十年尚存的印象。

     “小桥食社”生意不错,食客有学生、教职员及其眷属,附近又没有别的小吃店可去,可说是独门生意,应该是一枝独秀才对。问题是在赵伯母交游广阔,又喜请客。凡是稍熟的人到店里,她总是嚷着:“稀客,稀客,今天我请客。”就这样,“小桥食社”在请客声中关闭了。

     民国四十七年,赵氏夫妇来台参加中央研究院院士会议,三哥嫂与他们相聚多次,临行曾请他们吃饭,并请到胡适及梅贻琦两位先生作陪,我因俗务缠身,未能躬逢其盛。据三哥嫂说,赵伯母仍是谈笑风生,意兴不减当年。一九七四年,三哥到美国探亲,在旧金山停留时,曾与电话联络,并由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家,亲自驾车,接往山区住宅相聚。对故人之子久别重逢,热情的招待,并坚留三哥在山间小住。可是三哥看到两位老人,事事必须躬亲,不忍打扰,坚持不能停留,结果二老再亲送下山,并在中国餐馆请他吃饭。赵伯母一面殷勤叫菜,一面说,“没关系,吃不完你带回去,可以两天不买食物。”

     他们夫妇是两个性格并不相同的人,一个沉默,一个爽朗,但是那种洒脱及崇尚自由、互相尊重的德行,一直是让人羡慕的神仙眷侣。如今虽已作古,仍令人怀念不已呢!

     (文章作者为王国维之女王东明)

     本文摘自《人间词话讲疏》,许文雨编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年9月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本周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