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黄永玉教我如何面对非议(图)(2)
郭爸爸在50岁生日的时候学会了开车,孝顺的郭敬明想着送一辆车给父亲,但是,20万对当时的他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数字,所以那时给父亲买车真的是咬牙作的决定。恰巧一个出版商知道他要买车,就好心地介绍了成都一个对汽车了如指掌的汽车编辑给他认识,说是可以代他选车,然后亲自送到自贡家去。郭敬明开心地答应了。怎知在郭爸爸收到汽车的第二天,郭敬明就在报纸上赫然看见一篇描写“穷人乍富”的报道——《暴发户的可笑嘴脸》,配图是郭爸爸笑吟吟地手握方向盘。郭敬明顿觉百感交集。 拨通了爸爸的电话,郭敬明若无其事地说:“我在报纸上看到你的照片了,拍得挺好的。”爸爸有点儿害羞地说:“那是送车来的记者一直在夸耀我有个这么孝顺的儿子,一定要给我拍照留念的,因为拗不过,只好答应了。”挂了电话,郭敬明的眼泪一下子就从眼眶里涌了出来,他买光了周围的所有报纸,烧成灰烬。 时间过得这么快,一年转眼而过,再回头看这期节目,郭敬明和我们《非常静距离》都在各自的轨迹上成长。对我们节目组来说,大家每天都很享受埋头工作的过程,在这中间交了很多朋友,遇到很多挫折,最后真正有意义的是这些东西。就像郭敬明所说:“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很好的记录者,但我比任何人都喜欢回首自己来时的路,我不断地回首,驻足,然后时光扔下我轰轰烈烈地向前奔去。” 这个坚持用“梦想”说话的大男孩,在2006年的时候,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因为他的性格里有很多不服输的地方,他不希望自己的能力仅限于当一名清苦的作家,也不想坐以待毙直到灵感枯竭、再也写不出字来的那一天,他希望做一个可以不断传承下去的事业,一个真正可以去复制去循环的东西。 郭敬明在学生时代最喜欢看的就是青春类型的杂志,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一些杂志停刊了,郭敬明一边觉得可惜之余,一边想到“那我干脆自己来,做一个这样的东西”,《最小说》就这样应运而生了,自己当主编,从开始的一个月一本,到现在的半月刊。一个月100万册的销量,换了谁,都是骄傲的资本,更何况是少年得志的郭敬明。 事业是最能给他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的东西,《最小说》是郭敬明公司的主打产品,除了为刊物撰写连载以集聚人气之外,郭敬明将更大的精力放在推新人、创品牌上。著名的出版人路金波曾经说过:“郭敬明是只凶猛的商业潜力股。”果不其然,在他的经营下,公司一年可以创造几亿的财富,怎能不叫人咋舌?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如果没有郭敬明,《最小说》旗下的作者新书只能卖三五千本,但是封面一旦写上“郭敬明推荐”这样的文字,销量立即可以翻十倍。这就是一种号召力,作为一种符号,只要一亮出来就有人埋单。这种号召力体现在《最小说》的销量上也让人瞠目,售价12块8的《最小说》以百万册的月销量远超《人民文学》、《当代》等主流文学杂志。《人民文学》的600期专号因为收录了郭敬明的《小时代2.0之虚铜时代》而脱销了;标价99元的《小时代》限量珍藏本在淘宝网上的预售价竟然最高被炒到999元。这些数字,让你不得不信服,“郭敬明”牢牢与“畅销书”相挂钩。所以,说他像一个金炉,任谁在里面沾点儿金就能赚钱也不为过。 与同龄人相比,郭敬明的思维和处事方式其实都更加老到,创办公司的初衷和后来的发展他都有自己的算盘,他不是单纯地依赖作家写书,然后由公司来出版、卖钱,他的核心思想是要将创意融入出版业。在这方面他认为日本、美国、香港和台湾的出版人都是老师,在策划选题、经营模式、宣传模式等方面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所以,后来他成功地推出《岛》系列和现在的《最小说》系列,甚至包括公司包装的一批新人,都无一例外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现在的郭敬明,多少也有点儿被名利所“挟持”——做杂志、写小说、接通告、思考未来几年的规划,每天工作近20个小时,这就是这个28岁年轻人的生活内容。外人觉得他光鲜,年少多金,却不知道他不是在工作就是在赶稿,甚至来不及像其他年轻人一样去谈一场恋爱。 |
- 新中国首位女副外长王海容(图)
- 邵逸夫与黄美珍的传奇爱情:一见钟情(图)
- 发妻肖华:张艺谋成功背后的女人(图)
- 柳岩:进入主持界是为了病重的母亲(图)
- 邓小平的三次婚姻(图)
- 刘德华:我曾经在夜总会伴过舞(图)
- 江青往事:文革中有名无实的第一夫人(图)
60岁参军77岁授少校,授衔时不愿 | |
毛主席:给予特例 |
章含之文革出轨细节:在前夫大姐 | |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翻出章的手提包,赫然发现她的皮夹 |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