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真相 >

征婚广告:章太炎是中国最早征婚者之一(3)

发布: 2014-01-06 14:37  | 来源:未知 | 编辑:4908.com | 查看:

  4.市场报登新中国首例征婚  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象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个在报刊征婚的是四川江津县丁乃钧。在王润泽撰写的《新中国的征婚第一人》一文做了详述。
 

  1981年1月8日,《市场报》上刊登了新中国的第一则征婚启事:“求婚人丁乃钧,男,未婚,四十岁,身高1米7。曾被错划为右派,已纠正。现在四川江津地区教师进修学院任数学教师,月薪四十三元五角。请应求者来函联系和附一张近影。”这在今天看似一则很普通的征婚启事,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还真是一桩破天荒的大事。
 

  1979年,刚刚揭掉“右派”帽子的丁乃钧,被安排到永川的教师进修学院当数学老师。当时他已经快40岁了,丁乃钧的最大心愿是找个终身伴侣,然后一起回江苏老家安家。丁乃钧提笔给《人民日报》的编辑写了封长信,希望能为他登一则征婚广告。第二天一早,丁乃钧投完信件就去上课,但课没上完,丁乃钧就后悔了。下课后,丁乃钧赶到邮局想收回信件,但邮车已经开走。
 

  这封信被送到了《人民日报》。当时的编辑赵立回忆说,丁乃钧给《人民日报》出了个难题。1949年以来,中国还没有报刊公开刊登征婚启事的先例。况且,丁乃钧刚摘掉“右派”帽子,“政治影响一时难以消除”。正好这时候,社会上曾风传浙江有一位老母亲给毛泽东写了封信,说她有一个儿子,年龄很大了,还没有找到对象,要毛主席帮她找个儿媳妇。《人民日报》的编辑们经过讨论,认为丁乃钧的事和这位老母亲的事,绝不是个别现象,应该支持征婚这件“新生事物”,“为百姓做点实事”。不过,启事并没有刊发在《人民日报》上,而是登在人民日报社旗下刚创办不久的《市场报》上,而且放在一个不太醒目的位置上。就这样,新中国第一则征婚启事诞生了。
 

  丁乃钧的征婚启事在四川江津引起了轰动,丁乃钧成了一个有争议的人。支持者说,丁乃钧胆子大,新潮;反对者说,丁乃钧给社会抹黑、污染社会主义风气,是“流氓、恶棍”。三个月后,广州一家文摘小报摘录了这则征婚启事后,全国媒体开始转载,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当时,丁乃钧收到460多封应征信件。后来,丁乃钧与一位29岁的吉林张姓姑娘互通了一段时间信件,并于当年年底结婚。1983年,丁乃钧和妻子一起调回江苏老家的小县城。
 

  丁乃钧的征婚启事被看作改革开放的象征,新华社就此对外发了英文通稿;随后,路透社、朝日新闻、美联社、巴黎电台等外媒也陆续播发,报道把征婚启事上升到政治的高度,被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特别月老中国古代也有征婚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社会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相亲择偶的“主渠道”,然而也不乏各种形式的征婚特例。
 

  “比武招亲”就是常常被人提到的一种。据传,隋代大贵族窦毅为女招亲,在屏风上画两只孔雀,以射中双目为择婚条件。李渊(即后来的唐高祖)飞箭两发,各中一目,得与窦女成婚。
 

  “彩球择偶”也被人们津津乐道。说的是一些富贵人家,让未出嫁的女儿从楼上向楼下的应征者中抛去彩球,接到彩球者择为佳婿,尔后成婚。
 

  “赛文招亲”也有颇多形式。作为其中的特例,著名戏曲《秦香莲》中,陈世美就是进京赶考名居榜首而被招为驸马的,只是因犯了“重婚”罪,才为包公所铡。
 

  一些偶然的机缘,也会成为“千里姻缘一线牵”的红线。据说唐开元年间,边关战事吃紧,唐玄宗令宫女们为边防将士缝制军衣,有个戍边战士于短袍中得到以下诗句:“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更结身后缘。”皇帝知晓后从中撮合,让写诗的宫女嫁给了那个兵士。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本周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