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写照:刘少奇从接班人到被斗致死(图)
王光美在迎接刘少奇骨灰的专机上
“毛泽东思想”的提出者 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诞生在湖南宁乡县花明楼乡炭子冲的一个农民家庭里。 他出生的时候,大清王朝早已陷入内忧外患中,来自四面八方的异族将侵略的黑手频频伸向这个古老的国家。危亡之时,风雨飘摇,国人的救亡图存运动方兴未艾。最终,无数次的起义引响了辛亥革命的枪声,民国建立,举国共和——但共和之后的中国,却开始了军阀混战的乱世。 农家子刘少奇一路看着这些兴亡变化。虽然年少的他那时还不能全然明白那些救国、治国的大道理,但朴实的正义感和爱国心早早地教会了他什么是是,什么是非。随着年岁增长,他开始投入到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中,开始响应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并把自己的名字从“渭璜”改为“少奇”,取“少小立奇志”之意。他开始为着自己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而战斗。 当共产主义随着十月革命的炮声开始席卷中国时,刘少奇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经罗亦农和袁达时的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同年到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一年后,毕业回国的刘少奇,已是一名有着坚定信仰和坚强意志的战士。 刚刚回国不久,他就与李立三等人一起发动和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大罢工的胜利让刘少奇声名鹊起,此后他又在湖北和上海多次领导政治运动和工人罢工,成了中共白区工人运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在紧张又残酷的斗争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对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也更加透彻。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越发加深了对毛泽东的了解和认识。这两位湖南老乡,在逐渐的接触中积累了认同与信任,开始慢慢成为密不可分的“亲密战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刘少奇执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提出的“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奔赴敌后开创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1941年皖南事变后,刘少奇出任新四军政委兼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参与重建新四军,扩建了华中抗日根据地。在保家卫国的奋斗中,他无论走到哪里,都积极地宣扬党中央的政策。 姚力文(刘少奇秘书):武汉军区的一个中将副司令以前是安源工人,知道李立三(原名)叫李隆郅(就在组织安源工人罢工期间,李立三改名),但他一直不知道毛主席,还是刘少奇1938年去华中的时候,他听了(刘少奇的讲话)才知道毛泽东的。他还说,刘少奇给他们作了个系统的报告,分析抗日战争怎样怎样,他才有了(抗战的)信心,表示“就得跟党走”。 战争的考验让刘少奇逐渐成了党内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41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延安召开,毛泽东亲笔电邀刘少奇回延安。刘少奇回来了,但这条路他走了9个多月,穿越了103道封锁线,危机重重,一路颠簸。在路上,他收到了十余封发自毛泽东的电报,要他一路上“安全第一”。 1942年12月31日,刘少奇到达延安。抵达的次日正是元旦,毛泽东亲自主持了庆祝新年并欢迎刘少奇回家的盛大晚会,两人之间深厚的革命友谊和刘少奇在党内的重要地位,皆由此可见。3个月后,刘少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一次会议上成为新改选的中央书记处的一员。他和毛泽东、任弼时一起,担负起了领导共产党的重任。 黄峥(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应该说从1943年3月份开始,刘少奇就正式进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实际上他已经成为党内的二把手。 在1945年中共七大选举的领导集体中,刘少奇名列中央五大书记第三位。七大结束后不久,毛泽东、周恩来赶赴重庆参加谈判,临走前毛泽东为中央起草报告,正式宣布,在他离开延安期间,刘少奇代理主席职务。 黄峥:从这个时候开始,在党内就形成了一个惯例,凡是毛泽东外出的时候,都由刘少奇代理毛泽东的职务,或者主持中国共产党的日常工作。研究发现,刘少奇有文字规定的代理毛泽东中共中央主席职务的有三次。 成为党内二把手的刘少奇对于党的路线和方针已有了更深的认识。面对当时的形势,他越来越觉得,该是时候系统、全面地整理出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所总结出的斗争经验和思想方法了。他为这套方法起了个通俗易懂的名字——“毛泽东思想”。 1945年4月23日,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前夜召开。毛泽东致开幕词,并作了《论联合政府》的书面政治报告。而刘少奇则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他第一次对“毛泽东思想”作了系统的论述。 黄峥:“毛泽东思想”应该是刘少奇最早提出来的,他在七大之前就写文章宣传“毛泽东思想”了。当时宣传“毛泽东思想”也很重要,因为根据地比较分散,有很多山头,那全党就必须来个思想统一,让大家统一步调去作战。 而刘少奇的功绩主要还在于,他在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里,第一次对“毛泽东思想”作了全面的、完整的、准确的概括和阐述,同时也是第一次把“毛泽东思想”写进了党章,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而日后的革命实践也证明,这样做的意义非常重大。 姚力文:当时提“毛泽东思想”也是很自觉的,就是国民党有一个旗帜——蒋介石,我们也应当有一个人物来作为标杆。那时很自觉地提出了毛泽东,而且很自觉地来突出个人,以此来跟国民党形成对抗。 毛泽东的接班人 1949年9月30日。 此时,全国解放已指日可待,新的政权即将成立。这一天,是中国共产党遍邀各民主党派,一起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最后一天。在会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刘少奇当选为副主席。次日,他们一同登上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共产党从以往的革命党,一举变为新政权的执政党,建设成了今后工作的主题。在新的形势下,刘少奇开始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黄峥: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一开始党内都是有共识的,就是要搞新民主主义社会(一种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其中既包括社会主义,也包括资本主义)。 刘亭(刘少奇之女):他提出了民主化和工业化,搞土地国有化、股份制,其他的(经济形式包括)自由贸易、合作社等一系列的做法,这实际上是结合中国国情的一种实践。我觉得他的理论是一个开放的、实事求是的平台,他希望大家在这个平台上通过实践不断发展。 新政权成立后,宪法的制定被提上了日程。1952年10月,刘少奇率领中共代表团出访苏联,应邀出席苏共十九大。在克里姆林宫,他和斯大林就制宪问题进行了讨论。 黄峥:斯大林建议我们尽快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自己的宪法,刘少奇就解释说,我们有《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斯大林就建议还是应该正式地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一个正式的宪法,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东西,合法性就要受到质疑,就会受到帝国主义的攻击,说“你们连一个宪法也没有”。所以刘少奇后来就加快了这方面的工作。 1953年下半年,中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工作启动。在整个制宪过程中,毛泽东和刘少奇两位中共最高领导人兵分两路,毛泽东亲自挂帅宪法起草工作,刘少奇则主持选举及开会等具体事务。 刘亭:当时酝酿中国宪法第一稿的时候,他是选举委员会的主席,一共写(修改)了十几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要求全民提意见。当时我们有6亿人,(3个月内)一共有一亿二千万人(实为1.5亿人)给宪法提了意见,基本上有知识的人都参与了,最后提了约118万条意见。 在20世纪50年代能够做到这么民主的一次讨论,在全世界、在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上,这都是一次民主和法制的大进步,也是最大的一次普及民主的教育,中国的民主进程走了一大步。 这部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在1954年9月15日举行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得到通过。这让所有人都备感欢欣鼓舞。也是在这次大会上,刘少奇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 张学良终生未回大陆之迷:被李登辉严厉责问
- 张学良口述历史:张作霖和对手决斗落下枪伤
- 宋朝官帽为啥有两根长翅?(图)
- 国民政府曾三次试图收回香港
- 赌博成风:文革时期监狱内的隐秘规则(图)
- 史记疑案:秦始皇究竟是谁的儿子(图)
- 晚清往事:李莲英为慈禧梳头最终得宠(图)
“浓墨宰相”血染成 刘罗锅才是 | |
《宰相刘罗锅》里,刘墉智斗和珅乾隆,巧妙地制止了文 |
红卫兵有多嚣张:连宋庆龄的头发 | |
宋庆龄 本文摘自《刘少奇的最后岁月》 作者:黄峥 出 |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