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名人轶事 >

吴佩孚:首个登上《时代》封面的中国人

发布: 2012-09-29 08:48  | 来源:未知 | 编辑:4908.com | 查看:

吴佩孚:首个登上《时代》封面的中国人

  1924 年9月8日,吴佩孚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 (资料图片)

 

  吴氏未有子女,中年后以吴文孚之子吴道时为继子。一个男子同时兼两家的继承人,这在中国宗法制度中,称为“兼祧”。在传统时代,儿子不仅是本家族的正统传人,而且还是最高级别的私人代表,无论前清,还是民国,概莫例外。不信你看,从袁世凯到孙中山,从张作霖到蒋介石,谁能免俗?吴佩孚也一样,有了名义上的儿子,才可代表自己接人待物。孔祥熙到北平前来看望之时,就是继子吴道时代表他与高级幕僚一道到前门火车站去迎接的。在传统社会里,没有儿子是万万不能的。
 

  运乾、运坤二位即吴道时的儿子,也算吴佩孚的孙子,他们的幼年时光正是在什锦花园度过的。
 

  侯门深似海。吴子玉本来就是一个颇讲礼仪的人,更因虎落平川,心情郁闷,所以,即使孙儿们想看他一面也不容易。
 

  让我们往下读运乾、运坤兄弟的回忆文章:
 

  他平时不大步出庭院,也很少与家人亲眷一堂同聚。每天的正餐,总是与旧部及幕僚们共进,或接待来访的宾客。仅在一年一度的除夕,才和家人一起吃一顿团圆夜饭,继而领导合家进行祖祭、辞岁、拜年等例行的一套传统的节日仪式。全家依次行过拜礼之后,再与家人一起观看一会儿庭院中燃放的烟花爆竹。子时之后,远近亲族、宾朋、幕僚、部下等即络绎而至前来拜年,此时先祖父便被奉劝安歇去了。于是,这短暂的家庭团聚即告结束。
 

  困居在这所院子里的“孚威上将军”,已不再是北洋集团里所向披靡的“常胜将军”,更不再是“五四”时期万众景仰的“爱国将领”,他麾下的几十万大军早已被本军叛将冯玉祥拆散并被国民党北伐军击溃或收买。身为败军之将,他既不愿南下向蒋介石俯首称臣,更不可能到天津的洋人租界当寓公,所以,就只能窝在北平的这条小巷里,看书,写字,推算天文,研读佛学。
 

  困居北平的日子,他依旧惦记着先人的墓庐。出外多年,未曾回籍扫墓。于是,他便精心安排了一次微服返乡,第二天即悄然离去,谁也没有惊动。直到这位蓬莱本土历代级别最高的统帅离去多日,蓬莱县政府才惊闻此事,后悔不迭!吴子玉发迹后,出资维修过蓬莱阁、戚继光故居和晚清名将宋庆家乡的路桥;每逢灾年,吴家便设粥厂以济灾民;更让乡人世代受惠的是,他愣是让胶东最主要的国防公路烟(台)潍(县)路拐到了蓬莱,把原来北京政府交通部设计的烟台——莱阳——潍县(今潍坊市)这一条直线,改成了烟台——蓬莱——黄县(今龙口市)——掖县(今莱州市)——潍县这样一条弯路,从而极大地促进了鲁省最为发达的“蓬、黄、掖”三县的经济。这样一位有恩于故里大人物,沓然来去,不能不给乡人留下莫大的遗憾!
 

  70多年后的今天,作为掖县人的后代,我也颇感遗憾!为此,我问过蓬莱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沙向阳兄:吴佩孚为何回来一夜便匆匆离去?沙兄的回答是:那时他已经落魄,可能是觉得没有脸见家乡父老吧!
 

  我因景仰吴子玉而结识蓬莱市政协的文史专家蔡玉臻,又因蔡先生而与沙向阳兄相识(其祖上乃康熙年间任礼部尚书三十余年的沙澄)。在沙兄的引导下,我曾踏访蓬莱“吴家大楼”的旧址。
 

  像全国各地一样,蓬莱的古城墙,连同东、西、南、北四座城门,都早被拆得无影无踪。清代的北大街,现在叫钟楼北路。在一座颇有气派的新建宾馆大楼的身后,有个不大的院子,是驻军招待所,对外营业,名“登州宾馆”。院北边是一座二层小楼,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为客房;南边是一排平房,是餐厅。
 

  沙兄说,这儿就是当年的吴家大楼原址。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彩推荐
60岁参军77岁授少校,授衔时不愿
毛主席:给予特例
章含之文革出轨细节:在前夫大姐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翻出章的手提包,赫然发现她的皮夹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本周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