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唐山抗震救灾圈阅的几份重要文件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地区发生历史上罕见的大地震,这次地震是中国少有的惨例,也是迄今为止400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次。
强烈地震不仅将华北工业重镇唐山夷为平地,而且大半个中国均有震感,首都北京也遭严重波及。此时,北京中南海红墙内的毛泽东不但承受着地震的冲击,还承受着疾病的重大折磨。身患多种疾病的毛泽东,仍然保持着敏锐的思维和清醒的头脑,他坚持亲自圈阅重要文件,中央对唐山地震的报告、请示、通报等文件都是他亲自圈阅后付诸实施的。
毛泽东亲自圈阅唐山抗震救灾情况报告 唐山地震当天上午,开滦唐山矿革命委员会常委、工会副主任李玉林一行驾驶矿山救护车,驻唐空军军官刘忽然一行驾驶飞机分别到中南海向党中央报告地震灾情,中央政治局听取他们的汇报以及其他方面的信息后,及时研究唐山抗震救灾方案,并进行了具体部署,同时以当时担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的华国锋的名义给毛泽东写了一份报告。内容如下:
主席:
七月二十八日,唐山、丰南一带地区发生七点五级(后改定为7.8级――笔者注)强烈地震,波及天津市和北京市。据初步了解,唐山市区遭受毁灭性破坏,百分之八九十的房屋倒塌,四十余万居民大部分被压在倒塌的房屋下。天津市亡一万二千余人,其中宁河县亡一万余人,伤几万人,市区倒塌房屋一万余间。北京市亡一百余人,伤四千余人,全市倒塌房屋三万多间。
为了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抗震救灾,政治局会议决定由陈锡联、纪登奎、吴德、陈永贵、吴桂贤五同志组成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并在唐山设立前线指挥部,由刘子厚等同志负责。
指挥部成立后,已采取了下列措施:
一、立即调动约十七个师的部队,前往参加抗震救灾。目前已有五个师的兵力进入唐山地区,四个师的兵力进入天津市。
二、立即从附近几个省的煤矿抽调井下救护队,共约七百余人,赶赴开滦煤矿抢救困在井下的工人。
三、由北京、辽宁、山东等地和人民解放军组成五千人的医疗队伍,赴灾区抢救伤病人员。目前已进入灾区的医疗力量有近千人。
四、组织力量抢修供电线路、通讯设备和道路桥梁,维护危险水库。
五、抢运物资,支援灾区人民,解决生活急需。 中央拟给灾区各族人民和解放军指战员发一慰问电,并由华国锋、陈永贵等同志组成慰问团,立即赴灾区进行慰问。
华国锋
七月二十八日
毛泽东艰难地圈阅了这份文件。据《毛泽东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出版)记载,他的医疗组成员、神经病学和老年医学专家王新德作了这样的介绍:“送来的地震情况汇报,主席不顾个人病重,都要亲自过目。这场地震死亡达二十四万多人,其他的损失难以估量。当秘书报告地震造成极其惨重的损失后,主席哭了——我第一次亲见主席嚎啕大哭。”
毛泽东亲自圈阅华国锋赴唐山地震灾区慰问的请示
地震当天,党中央和国务院紧急调集解放军部队、医疗队和工程技术人员,日夜兼程,赶赴唐山灾区,抢险救灾。8月3日,华国锋又亲笔给毛泽东写了一份请示。内容如下:
主席:
根据地震局的分析,近日北京地区没有发生六级以上地震的预兆,我拟明日(四号)去唐山、开滦煤矿、天津两三天,了解抗震救灾情况,参加慰问活动,妥否请批示。
华国锋
八月三日
毛泽东又一次亲自圈阅了这份文件,毛泽东的秘书还在这份文件上注明:“九时半主席看后同意”的字样。
毛泽东指派华国锋出任中央慰问总团团长。8月4日,华国锋受毛泽东的重托,率领中央慰问团赶赴唐山,与日前到达唐山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率领的中央慰问团唐山分团一起代表毛泽东和党中央看望唐山人民,传递毛泽东的慰问和关怀之情。
8月4日华国锋在唐山机场一下飞机,就亲切会见了中共唐山地、市委和开滦煤矿党委的负责同志及各界代表,与他们亲切交谈。
8月5日,中共慰问团的同志到了开滦吕家坨矿、唐山矿察看灾情,同干部、群众亲切交谈,详细询问煤矿井下工人安全脱险情况,并且和大家一起研究迅速恢复生产的问题。
8月6日,中央慰问团又来到全国十大钢铁基地之一——唐山钢铁公司进行慰问。下午6时20分,中央慰问团乘坐的吉普车停在唐钢广场的毛主席塑像前。车门打开,中央慰问团的同志走向欢迎的人群,热烈地向人们招手,并与前排工人握手。 |
- 上一篇:宋徽宗明明是俘虏,为什么还能在金国生了14个孩子?
- 下一篇:没有了
- 武则天成为皇后,为何不重用外戚,反而害死
- 谁建议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 揭秘贵州红崖“天书”无人能解 神奇古文字
- “浓墨宰相”血染成 刘罗锅才是文字狱刽子
- 毛泽东重病逝世前给华国锋写了哪三条遗言?
- 法国披露机密文件 证实香奈儿为纳粹间谍
- 为李雪峰整理回忆录:文革是怎样发动的
揭密:蒋经国晚年为何不敢与邓小 | |
邓小平(资料图片) 邓小平,1926-1927年与蒋经国是苏 |
曹雪芹家究竟犯了什么罪,会被雍 | |
曹雪芹作为传世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他的一生备极兴 |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