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王的命名逻辑(2)
清朝封王取名为何特别
清朝封王的取名完全不取自地理概念。
一方面是满人自身的习俗,他们习惯在君主前面加上美称作为前缀,例如努尔哈赤曾自封为“淑勒贝勒” (后金爵位中地位最高的是贝勒) ,意思是“智慧的王”,这与汉人政权建立者完全相反,像朱元璋在称帝前就自封为吴王,吴是地理概念,而不是美称。
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被称为“广略贝勒”,汉文意思就是“足智多谋的王”。
努尔哈赤。来源/故宫博物院
清朝第二任皇帝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在崇德元年四月二十三日,册封了最早一批亲王,史书载:“奉宽温仁圣汗之颁谕,分叙诸兄弟子侄功,册封大贝勒为和硕礼兄亲王,济尔哈朗贝勒为和硕郑亲王,墨乐根戴青贝勒为和硕睿亲王,额尔克楚虎尔贝勒为和硕豫亲王,豪格贝勒为和硕肃亲王,岳托贝勒为和硕成亲王……。”这些亲王的爵名也都是吉祥如意的词汇,例如睿亲王、豫亲王、郑亲王等,意思就分别是“聪明的亲王”“勇敢的亲王”“重大的亲王”。
册封的六个亲王都是努尔哈赤的嫡出,又同时是八旗领旗的旗主,例如代善是努尔哈赤的嫡次子,封为正红旗旗主,被册封为和硕礼亲王;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嫡十四子,封为镶白旗旗主,被册封为和硕睿亲王;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的嫡六子,封为镶蓝旗旗主,被封为和硕郑亲王。
同时,满人封王爵名不取自地理概念,也有现实的因素。他们那时还在关外,没有什么秦地、晋地、魏地给他们去占据,他们总不能给亲王起爵名叫什么韭菜坨子王、赵家窝堡王、红家套子王、葡萄沟村王、炮筒沟王之类的。
清军入关、定鼎中原后,封王的取名依然延续满人民族传统,取吉祥如意的词汇。例如入关后册封的两个亲王,承泽亲王硕塞 (后袭者改号庄亲王) 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承泽意为有造化的人,顺承意为和顺的人,总之都是美好的词汇。
清朝此时还册封了四个汉人亲王,即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定南王孔有德。这四人的爵名没有取自吉祥如意的词汇,而是沿用了明朝对他们的封号。例如平西王吴三桂,当初被崇祯皇帝封为平西伯。他要平的这个“西”,就是李自成,因为李自成起义军自西而来。吴三桂投靠清朝后,清快速扫平天下。为了嘉奖这位降将,清朝对其大加封赏,从伯爵一直升到亲王。不过其前缀一直都是“平西”二字,始终没有改变。
吴三桂剧照。来源/电视剧截图
清朝没有给这四个汉人亲王的爵位名改成吉祥如意的名字,既可能是想让汉人亲王跟满人亲王有所区别,也可能是出于尊重他们既有的爵位名。
本来,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是绝不容许亲王占据实际封地的。他所创立的八旗制度,把女真人用军事组织的形式编制起来,在女真贵族的控制下从事生产和战争。
清入关后,给四个汉人亲王实际封地,最后他们在地方上称王称霸,发动三藩之乱。三藩之乱给了清政府一个教训,那就是绝对不能让亲王拥有实际的封地,不管是汉人还是满人,不管是有功于朝廷还是徒有嫡出的身份,一旦亲王拥有实际的封地,他们会辖制、影响当地地方官员,并可掌控自己的军队、掌握地方税赋等,成为帝国隐患。
《清圣祖戎装像》,来源/龚书铎、刘德麟主编《图说中国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54页
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封而不建”,把宗室都集中在京城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他们没有皇命不得离京,以避免在地方拥兵自重,同时军权全部收归中央,若遇征伐,再临时派亲王们带兵,有时皇帝干脆自己御驾亲征。雍正上台后更绝,发布一系列命令,斩断了旗员和旗主之间的隶属关系,并且把八旗人事大权收为己有。
这些皇亲国戚没有实际封地,自然也就继续延续清军入关前爵位取名的传统,都用吉祥如意的词汇。这种政策果然效果很好,清朝始终没出现自己人反自己人的现象。
一个小小的王爵取名来源的背后,是历代王朝巩固自身统治的政治算计,值得我们认真品味。然而,无论他们如何算计,在历史大势面前,他们都不免走向衰亡。
参考资料: 1、杜家骥《清代 “铁帽子王”的册封原因及相关问题》 2、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
- 解放军唯一用人名命名的军舰
红卫兵有多嚣张:连宋庆龄的头发 | |
宋庆龄 本文摘自《刘少奇的最后岁月》 作者:黄峥 出 |
“浓墨宰相”血染成 刘罗锅才是 | |
《宰相刘罗锅》里,刘墉智斗和珅乾隆,巧妙地制止了文 |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