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真相 >

“反革命”陈炯明:不惜裁兵省钱办教育

发布: 2016-01-11 08:43  | 来源:未知 | 编辑:4908.com | 查看:
陈炯明任广东省副都督时的照片。
陈炯明任广东省副都督时的照片。

  

  广东海丰县的马宫港口,眼下正处于休渔期,港口停满了当地的渔船,显得十分平静。100多年前,这里曾是陈炯明领导当地民众从事民主革命活动的一个重要据点,参加广州新军起义的海陆丰籍义士、黄花岗起义的当地敢死队员(119名),就是从这里登上盐船赴穗作战的,1911年陈炯明发动淡水起义所需的枪械军火,也是从公海驳运至马宫,再分送至各地。
 

  日前,本报记者寻访了曾经救过陈炯明的当地村民邓璘声(又名邓乃妹)的后代邓城太、邓城波兄弟、陈炯明的侄孙陈炎伦和当地学者陈治赠,向他们了解关于陈炯明在当地流传的一些故事。

 

  村民讲古  陈炯明上门报恩

  1910年2月的一天,海丰县马鬃(今马宫镇)上宫村村民邓璘声像往常一样出门去干农活,走到村道时,突然见到两个人从村后面的上宫山里窜出来,对着邓璘声急促地呼喊:“救我们,后面有清兵追杀我们。”邓见两人长得面目和善,隐隐约约又听到不远处传来喊杀声,忙将他们藏到附近一处茂密的草丛中,自己则若无其事地回到村道上。果然,一支清军很快就出现在村道上,厉声质问邓璘声有没见到两个陌生人出现过,邓璘声摇头表示不知,清军便进村里、山中查找,搜寻无果后悻悻而去。清兵远去后,惊得一身冷汗的邓璘声见两人又饥又渴,便将他俩带回家中招待他们吃了顿饱饭,当天清兵仍在附近出没,邓便把他们两人藏匿在家中过夜。第二天一早,有人开船前来接应他们离开马宫,二人匆匆告别:“救命之恩,日后定当报答。”因时间匆忙,邓璘声只知道他们是“从县城来的读书人”,并未将他们的话放在心上。
 

  1911年8月听闻陈炯明在淡水发动起义后,邓璘声组织了当地的一支民军,在与陈月波等人光复海陆丰后,又参加了光复惠州的行动,随后被编入陈炯明的“循军”序列。任连长驻防平山,他惊讶地发现陈炯明很像自己去年救过的其中一位陌生人,但又不敢询问证实。陈炯明主政广东后开始整编民军,邓璘声等人被遣散回家。回去不久,陈炯明突然造访上宫村找到邓璘声,给其颁发了张“追踪张(良)范(蠡)”的樟木牌匾,并对邓璘声说道:“你随我到广州去吧。”邓璘声执意不想离开村里,推辞道:“我大字不识一个,庄家人穿靴子脚肿,不是做官的料。”陈炯明只好作罢,因见邓璘声住房矮小简陋,回去不久派人为其修建了一座“四点金”格局的房屋。建成后,陈炯明亲自手书“南阳堂”制成匾牌派人送至邓璘声住所。之后,有关“陈炯明上门报恩”的故事在当地流传下来。
 

  陈炯明为什么会在海丰被清兵追杀呢?当地民间学者陈治赠分析认为,1910年2月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清政府获取了陈炯明“参加广州起义联络工作”的证据,公开通缉、搜捕陈炯明等人,陈炯明化装成小商贩,躲藏在河南尾珠江水面一个同乡的盐船里,逃往香港,因担心自己在当地一手创建的《海丰自治报》遭清政府破坏,不久又冒着危险同马育航潜回海丰,将报社物资从星聚堂秘密转移到寨仔埔黄氏家塾里。不料在返回香港时被清军发现行踪,二人一路躲避清兵围捕逃至马宫附近,故才有邓璘声后人邓城太描述的那一段救人经历。

 

  陈氏故事  早期办报揭露官场丑闻

  陈炯明7岁时,父亲、祖父相继因病去世,家道从此中落,家人不得不向远亲近邻借钱买米度日。陈炯明当时入读县城最有名的学堂“黄氏家塾”(现寨仔埔海城第三小学),其母杨氏为维持几个孩子读书,常常饿着肚子出去做工,一家人在饥寒交迫中常为一口清粥互相谦让,这在四邻中传为佳话。
 

  陈炯明自小懂事,他每天早起五更勤读,感动了一位卖豆腐的老者,他每天清晨为陈炯明留下一碗豆腐。20岁那年,陈炯明参加科举(戊戌科)考试中第一名秀才。
 

  陈炯明从广东法政学堂毕业后,没有留在广州谋一份舒适的差事,而是返回老家海丰联络各青年组织,在田心村小农场成立了“海丰同盟会”,由陈炯明担任会长,1909年6月创办了《海丰自治报》(陈炯明任主笔,笔名陆安),揭露清廷官场腐败丑闻、宣扬“地方自治”、“还政于民”思想。每逢当地有盗案,陈炯明都以“不均产之害”为标题,剖析社会病源。陈炯明还将当地的小农场改为“戒烟局”,动员各姓氏宗亲会,将瘾君子送到“戒烟所”,由瘾君子的亲属自己管理,同时还组织陈月波、陈演生等整顿育婴堂。
 

  不爱女色,鲜少光顾“将军府”
 

  1919年,陈炯明的弟弟陈炯晖为陈炯明建了一座西式三层建筑住所,当时陈炯明被授予“定威将军”头衔,当地人都称其住宅为“将军府”或“都督府”。陈炎伦介绍,陈炯明自广东光复后,大部分时间均住在广州、香港一带,“将军府”实际上成了他偶尔回乡歇脚的驿站。1921年~1923年间,陈炯明与孙中山兵戎相见,百忙之中的陈炯明在这期间只回来过三次,都是选在每年的9月18日(其母杨太夫人寿辰),陈回“将军府”后,宴请四方亲戚朋友,为母亲贺寿,饭席间,陈炯明一改平时严肃形象,与亲友谈笑风生,无拘无束。陈每次回府都会逗留几天陪伴母亲,不久其率领的粤军兵败下野后,举家迁往香港,祖屋交由族人看管,此后再也没有回来“将军府”居住过。
 

  陈炯明40岁时,妻子生了四个女儿,尚无子嗣,乡人和朋友劝他纳妾,他严词拒绝。据说他刻有两枚图章,上刻“不好色”、“不蓄私财”字样,一直谨遵印章原则行事。孙陈关系决裂前,孙中山曾评价陈道:“陈炯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俭朴,我也不如。”(1933年9月23日,《香港工商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本周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