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杀妹婿诛功臣屠戮三千宫女(4)
国难当头之时,一个新兴的道教宗派挺身而出,承担了存续文脉的工作,并尽己所能保护百姓,这种贡献,只能用功德无量来形容。此外,有人认为,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写的《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为后来吴承恩的《西游记》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明朝开国功臣汤牙口为何不死在封建王朝中,开国功臣没有几个有好下场的,除了魏征、张良等少数几个功成身退,其他开国功臣多命运悲惨。这一点,在朱元璋夺取政权后表现很突出。 徐达是明王朝开国功臣和朱元璋的十大结义兄弟之一,对朱元璋可谓死心塌地、忠心耿耿。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以示忠诚的徐达交出兵权,但依然没有逃脱其毒手。据说徐达得了背疽,朱元璋明知徐达不能吃鹅,仍然派人给他送来蒸鹅。徐达见了蒸鹅,流涕满面,吃完蒸鹅之后很快就死了。 在明王朝的开国功臣里,大多数人都如同徐达一样,下场很悲惨。 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傅友德……这些当初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最后几乎被朱元璋斩尽杀绝了。 所谓“伴君如伴虎”,这话一点不假。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朝如此,但明代尤甚。以上这些人,就是因为朱元璋过于猜忌刻薄而被杀的。但唯独有一人,在这场“浩劫”中幸免于难,此人就是信国公汤和。汤和能在九死一生的危险境地中独善其身,其中有什么奥妙吗?看看朱元璋屠杀功臣的理由就明白了。 对于朱元璋的屠杀行为,太子朱标深为不解,他向朱元璋进谏说:“陛下您杀大臣杀得太多,恐怕会伤了君臣间的和气。”朱元璋听后沉默不语。他命人将一根荆棘扔在地上,然后命令太子将荆棘捡起来。面对长满刺的荆棘,太子左右为难,不知朱元璋的意思,朱元璋意味深长地对朱标说:“这根荆棘你拿不起来,我替你将刺磨干净了,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所杀的人,都是将来可能威胁到你做皇帝的人,我把他们除了,是在为你造莫大的福啊!”朱元璋杀功臣的理由很简单,无论是先立的太子朱标,还是后来立的太孙朱允炊,都为人仁厚,性格偏软,朱元璋当然不放心自己死后,还留下一帮战功赫赫的功臣了。因此在退位之前,有必要除掉这些功臣,为子孙后代的江山永固铺平道路,防止再出来个发动“陈桥兵变”的赵匡胤。 其实,作为明王朝的重要功臣,汤和功不可没。按照朱元璋“荆棘上的刺”的逻辑,其必然也在必杀之列。但因为汤和的机警和自律,能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可谓驰骋于宦海而游刃有余,不愧是位明哲保身的高手。具体表现有如下几点: 第一,汤和和朱元璋有八拜之交。汤和早年和朱元璋一起在郭子兴麾下效力,论资历,他比朱元璋还老。在征战中,朱元璋脱颖而出,逐渐成为红巾军的首领。朱元璋当上首领之后,身边难免有些人不服气,而汤和虽“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在关键时刻,他率先承认朱元璋的领导地位。这个功劳,朱元璋一直都铭记在心。 第二,汤和心态平和,为人谨慎。明王朝建立之后,在大封功臣时,朱元璋有意降汤和一等,找个岔子只封他为侯,而有些人功劳没他大却被封为公爵。对此,汤和无怨无悔,不发牢骚,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地伺候皇上,并及时向皇上作出诚恳而深刻的自我检讨,这才被宽恕,几年后进封为信国公。 第三,汤和善于察言观色,迎合皇帝的心思。朱元璋对掌握军权的大臣很不放心,《明史汤和传》记:“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知道了皇帝的心思,汤和就投其所好,主动急流勇退,在众多高级将领中,他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和以间从容曰:‘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朱元璋大喜,立即拨款为汤和在凤阳老家造房,让他衣锦还乡。 第四,汤和为人低调。衣锦还乡之后,汤和始终保持低调,从不以功臣自居,并且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善待乡邻,不授人以柄。汤和很清楚朱元璋的为人,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报到朱元璋那里。为了证明自己不会对明王朝构成威胁,他整天游山玩水,不谈国家大事,更不结交地方官和乡绅,因此也让朱元璋很放心。 就这样,在其他开国功臣尽被屠杀之时,唯有汤和,令人难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以七十岁的高龄而逝,是明初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而朱元璋为了表扬汤和的功绩,更是在死后追封其为东瓯王,谥襄武,可谓倍极哀荣。汤和能成漏网之鱼,确实是个历史奇迹。 《明史》评价汤和“沉敏多智数”,看来这样的评价绝非溢美之辞。 |
- 上一篇:宋庆龄宋美龄姐妹缘何终生未育?
- 下一篇:两败俱伤:贺子珍与吴光伟延安冲突解密
- 满清前期十大疯狂的屠戮暴行
- 五千年悬案:汉灵帝为啥让宫女穿开裆裤?
- 清朝皇室试婚:皇帝嫁女先派宫女与驸马同房
红卫兵有多嚣张:连宋庆龄的头发 | |
宋庆龄 本文摘自《刘少奇的最后岁月》 作者:黄峥 出 |
“浓墨宰相”血染成 刘罗锅才是 | |
《宰相刘罗锅》里,刘墉智斗和珅乾隆,巧妙地制止了文 |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