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真相 >

宋教仁临终前托黄兴给袁世凯发了什么电报?(3)

发布: 2012-06-21 09:44  | 来源:未知 | 编辑:4908.com | 查看:

       参议院最初拟订的约法条文,是采取总统制。宋教仁虽然未能参与具体编撰工作,但却发挥自己的影响,不断呼吁责任内阁制。

       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布退位。根据南北议和的协定,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袁世凯不日将就任民国大总统。

       时局紧迫,如此一来,包括孙中山在内的很多人开始转变观点,复议宋教仁的主张。

       据居正回忆,为讨论约法问题,同盟会曾专门召集过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由于有了孙中山的支持,会上同意“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自这次会议后,参议院对《临时约法》的审议开始向宋教仁的《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草案》的精神靠拢。

       3月8日,参议院三读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共分总则、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院、法院、附则,共七章五十二条。“采法国制,参议院为最高之机关,而国务院为责任之实体。”

       《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原则。立法制约行政,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干涉。”并规定:“临时大总统公布法律,发布命令,均需国务员副署。”即,国务员不同意即可驳回总统的命令,国务员对参议院而不是对总统负责。

       可以看出,对国务员权力的这种规定来源于宋教仁主持制定的《鄂州约法》第36条:“政务委员于都督公布法令及其他有关政务之制令时,就于主管事务,须自署名。”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3月13日,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唐绍仪被任命为民国第一届内阁总理,负责在北京组织临时政府。

为宪法流血第一人

       1912年8月,宋教仁在孙中山、黄兴等人支持下,将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等合并为国民党,任理事并代理理事长,准备参与国会的选举。

       唐德刚在《袁氏当国》中认为,宋教仁和袁世凯的关系是微妙的。宋教仁看到袁世凯的权势和影响力,希望将袁世凯推在前台,作为一个权力象征,来控制当时乱局之下的各方势力,但同时,又试图用制度建设来制衡和架空袁世凯。

       如在地方制度建设上,宋教仁坚持省长民选。他认为:“吾国今日为共和国,共和国必须使民意由各方面发现。现中央总统国会俱由国民选出,而中央以下一省行政长官,亦当由国民选举,始能完全发现民意。”

       这样的主张,本质上是分化中央的控制权,削弱袁世凯的权力,让袁世凯这个大总统束缚于一套共和的分权体制中。

       彼时的宋教仁,理想主义满怀。他自信地认为,虽然国民党手中没有掌握着军权和治权,但世界上的民主国家,政治的权威是集中于国会的,所以,当前要停止一切运动,专注于选举。“我们要在国会里头获得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地监督政府,使它有所惮而不敢妄为,应该为的,也使它有所惮而不敢不为。”

       1912年秋冬之际,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进入高潮。在宋教仁的策划与领导之下,国民党得392席,大获全胜,此外的民主、共和、统一三党的得票总数,不及国民党票数的三分之二。

       宋教仁曾不断说,要组织清一色的国民党内阁。这一刻,似乎曙光在即。

       踌躇满志的宋教仁到南方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等省宣讲,鼓吹成立责任内阁,制定民主宪法。据见证者回忆,宋教仁当时显得胜券在握。他已准备好出任内阁总理。

       真若如此,宋教仁将成为最大政敌,站在袁世凯的对面。

       10月中旬,宋教仁忙里偷闲,返湖南桃源老家探母。彼时,宋无官一身轻,颇享林泉之乐。但各省党员不断来信催促,称大局初定,需他出来主持局面。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本周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