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幼子:父亲曾深悔49年没接受中共协议(3)
为祖国、为民族做过好事的人,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1991年8月13日,是李宗仁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在桂林举办了隆重的纪念会。 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程思远,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宋堃,中顾委委员罗青长、覃应机,全国政协常委黄启汉以及广西、桂林市有关领导出席了纪念会。 罗青长还受邓颖超大姐的委托,对这次纪念会表示祝贺。 湖北省老河口市政协和市委统战部的领导,千里迢迢专程来桂林参加这次纪念会。 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讲话。他说: “李宗仁先生一生,青春戎马,晚节黄花。他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指挥作战,立下了战功;他主张和平统一祖国,晚年从万里海外回国定居,这是值得人民称赞和纪念的。”(《广西政协报》1991年8月22日一版) 李幼邻应邀专程从美国回来,参加李宗仁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他认为,这次纪念会不仅是对他父亲一生的客观评价,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宽广而博大的胸怀。他在纪念会上发言说: “先父42年前出走美国,过了15年的异乡生活。在那时候,我侍奉左右,常听父亲说,不该拒绝接受1949年国共和谈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追悔莫及。他时常想念祖国,听说新中国在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下,经济建设、科学文化突飞猛进,他十分高兴;看到独立、自主的中国的国际地位日高,他更加喜形于色。他曾对我说,他失败了,但换来了新中国的强大,个人得失算什么呢!他很想落叶归根,回归祖国,安度晚年。1965年7月,终于实现了他的愿望,回到了北京,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的欢迎,并在生活上给予优越的照顾,使他晚年有所归宿,他感激不尽。他写信告诉我,‘百闻不如一见’。他亲自在东北和广西看到的巨大变化,非常感动。近20年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不知胜过上世纪60年代多少倍。若先父还在世,他一定会更加赞佩不已。可不幸的是他已于1969年1月病故。”(《广西政协报》1991年8月22日第二版) 不愿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下 台湾的《传记文学》说:李宗仁是一位屈指可数的政治领袖和英雄人物,他也是非凡历史的缔造者,他更是有历史和正统地位的“国家元首”。这种评价似乎过于夸大,但在中国现代史上,李宗仁无疑是一个不可小视的人物。 李幼邻从不愿意在父亲的耀眼光环下生活,去沾光,谋取私利,达到某种目的。他甚至不愿被人说是李宗仁的儿子,觉得李宗仁就是李宗仁,他自己就是他自己。 1931年,李幼邻从香港回到广州念初中。一天,他父亲差人来,让他陪自己作一趟亲善之旅。 地缘的关系、共同的利益,使两广领导人空前地团结起来。为了表达广西方面的热情,李宗仁邀请广东的首脑们到广西走走看看。因梧州毗邻广东,走水路也方便,于是,他们选定了梧州。 当李幼邻陪同父亲走出码头、踏上军舰时,才发现欢送的场面竟是那样的热烈、那样的宏大。军乐队高奏着曲子,少年儿童簇拥着鲜花,彩旗在人们手中挥舞着,和平鸽在空中飞翔。两广的首脑们在军人们的护送下,沿西江溯水而上。 李宗仁的用意是非常明显的,就是希望儿子多与外界沟通,多与社会名流接触,为日后闯世界打下根基。 李幼邻当然也清楚父亲的这一番苦心,但他对这种刻意安排的应酬活动,不仅不感兴趣,甚至有些反感。那种繁缛的礼节、觥筹交错的饭局,对李幼邻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 后来,随着岁月的增长,李幼邻对这种官场上的应酬,越来越不感兴趣,甚至感到是一种压力和负担。所以,每当父亲让他参加这些活动时,他能推则推,能不去就尽量不去。1936年蒋委员长接见他,开始时他也是很不情愿的,只是在母亲的劝说之下,他才答应前往。 1947年,离国10年的李幼邻举家从美国回到上海,随行的行李比较多,有4个大铁壳箱,还有20多件行李。从上海人关时,海关人员一个箱子一个箱子地翻,一件行李一件行李地查,磨磨蹭蹭,从上午11点钟一直折腾到下午4点钟。小孩“嗷嗷”直哭,太太珍妮第一次来中国,看到中国海关如此作风和办事效率,愤怒至极:“我要回美国去。” 前来接站的朋友也很着急,让李幼邻去跟海关人员通报一声自己是李宗仁的儿子,保证很快就可以通行。 但李幼邻坚决不干,他的犟脾气又来了,说为什么要沾父亲的光呢?况且自己没有携带违禁物品,随海关检查就是了。 试想,哪个朝代不是朝廷有人好办事,又有何人不想利用各种关系与己方便?偏偏李幼邻就是如此清高孤傲。 1947年7月,在北平中南海的怀仁堂——李宗仁办公的地方。 那晚,父子俩进行了一番长谈,李幼邻坦诚地谈了自己的想法。 他说,我相信尽管父亲现在手中没有更多的实权,但为自己的儿子谋一份差事,应该完全不成问题。但是,我今天明确在父亲面前表个态,只要你在北平行营当一天主任,我决不会在北平城当差。退一步说,就算父亲一定要我在北平做事,我个人心里也是不痛快的、不情愿的。假如我在北平谋职,或去从政,或到哪个大学教英语,或做什么生意,我自信应该完全没有问题。关键是当人们知道我是你的儿子时,不仅会影响父亲的形象,而且也有损我的人格。不知父亲是否能理解儿子的想法? 李宗仁在南京当副总统时,李幼邻一直都在国内;李宗仁当代总统时,李幼邻在香港。他从未考虑通过自己的父亲去谋一个好职务、好差事,也从不打着父亲的旗号,去达到某种目的或谋取任何利益。他宁可离开父亲远远的,跑到一个新天地去另辟蹊径,创办自己的事业。生意成功了,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生意失败了,也与父亲无关。倘若在李宗仁的庇荫下发财,他认为这种钱是肮脏的。 李幼邻的人生准则是:不涉足官场,不附庸权贵,不仰人鼻息。他无心求仕,轻视豪门;他厌恶纨绔习气,自立自强;他终生经商,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开发自己的事业。他只想做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自在的人。 一片梧叶知秋声 《诗经》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虽离国多年,但李幼邻对故土的情感依然是执著的、真挚的、热烈的。因为他知道,桂林是父母的桑梓地,是李家的根脉之所在。所以,虽为游子,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是一个桂林人。 几十年来,多少“杜鹃枝上残月”的故园之思,多少“黯乡魂,追旅思”的羁旅愁怀,更有多少“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的切切乡情。 这就是李幼邻捧给故土的一腔情愫:无穷的乡思与连绵的乡愁。 儿时,李幼邻随父颠簸于军旅,先是在香港读小学,尔后回广州上了6年中学,十几岁就到美国求学。那时,故乡留给他的是陌生而新鲜、但不完整的印象。 1949年4月,李幼邻从香港回到山雨欲来的桂林城。那次回来,他怀着“归去来兮,吾归何处”的茫然与慨叹,带着自己的母亲,离乡别井,踏上了漂泊之旅。自此一别,只有梦里“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 直到1973年,母亲又回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桂林,他那缱绻乡思才真正注入了有血有肉的游子情和有情有感的孝子心。 “怀人更作梦千里,归思欲速云一滩。”李秀文归国十几年来,李幼邻先后回来了13次,每次都要住上两三个月的时间。 为了使后代不忘自己的根,李幼邻向二女儿雷诗介绍了母亲口述的回忆录《我与李宗仁》。祖父叱咤风云的一生,祖母尊荣而凄苦的命运,还有故乡神秘诱人的民俗风情,无不使这位李家后代产生憧憬和联想。 1990年5月,在李秀文百岁寿诞前夕,李幼邻与二女儿联袂归来,就是为了表达他们魂牵梦绕的缱绻乡思和认祖归宗的一腔情愫。 5月9日上午8时,一辆乳白色的小旅行车穿行在密密匝匝的雨帘里,轻快地向临桂县两江方向驶去,李幼邻带着女儿回乡扫墓来了。 车过临桂县城后,风停了,雨住了。公路两旁,阡陌纵横、四野叠翠,远处,山岚飘逸、云烟氤氲。呼吸着刚刚被雨水洗涤过的清新空气,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田园美景,真让人心旷神怡。 父女俩谈笑风生,李幼邻在车上不时指点着,向女儿介绍着。虽离开50多年,但故乡的一草一木,对李幼邻来说依然是那样亲切、那样熟悉、那样撼人心扉。 浪迹天涯,人老还乡。“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这其中的滋味或许一般人是难以想象的。 小旅行车在两江镇的沙子岭停了下来。 在公路右侧的山坡上,李幼邻的祖母、三叔和四叔静静地长眠在萋萋芳草中。 |
- 揭秘:中共第一次外交谈判是与哪国进行的?
- 蒋经国留苏被“扣” 哪位中共领导人为他担
- 1949年中共两次差点活捉蒋介石 揭失败原因
- 揭中共特科“红队”:只有四支手枪 执行除
- 中共“特别党员”名单大揭秘:张学良也是?
- 中共九大主席台座位玄机:周恩来苦心安排
- 中共卧底拿5份津贴:被蒋介石2次单独接见
红卫兵有多嚣张:连宋庆龄的头发 | |
宋庆龄 本文摘自《刘少奇的最后岁月》 作者:黄峥 出 |
“浓墨宰相”血染成 刘罗锅才是 | |
《宰相刘罗锅》里,刘墉智斗和珅乾隆,巧妙地制止了文 |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