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野史逸闻 >

寺庙,寺庙,寺和庙到底有什么区别?(2)

发布: 2021-11-24 09:06  | 来源:未知 | 编辑:4908.com | 查看:

    庙为什么叫庙?

 

    刚说了,我们若说道士住在庙里,他不见得会生气,为什么呢?

 

    因为庙和观一样,都是本土文化分支,和被专指为外来宗教的“寺”是有明显区别的。庙和观,渊源也深——观星弄谶,招魂请神原本就是上古方士的两大主业,当然还有炼丹、练气等等。

 

    而庙的繁体字就是“廟”,很明显看出这是个跪拜的场所。跪谁呢?祖宗和神灵——这不正合道士招魂请神的职业范畴?所以你说他老在庙里转悠,那不正常嘛。

 

    “庙”其实是祭祀的地方。一个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叫祠堂,也叫家庙。还有龙王庙、土地庙、等等。纪念古圣先贤的地方也称为庙,比如孔庙、屈原庙、关帝庙、武侯庙、岳庙等。

 

 

    为什么寺庙逐渐混同?

 

    因为佛教的寺发展兴盛,佛教的那些大师们也成为了法力无边的佛祖——世俗眼光中,成佛与成神没有区别,反正进去都得拜,因此逐渐将寺、庙等同起来。后来寺也发展到放棺材,做超度法事,取代义庄,又抢夺了一部分庙的功用,因此概念进一步混淆起来——为什么佛道互相不服气,还不就是抢夺了信众,还要抢夺业务?

 

    如果不是国家规范殡葬业的话,很多人的最终归处一定会选择寺或者庙,即使现在有些偏远地区的和尚、道士还承接这项业务。

 

    佛道二家的基础理论都是追求平和的朴素哲学,所以还不至于发生西方一样的宗教战争,但是相互之间,并不友好。高层哲学思想是相通的,理论架设甚至互相借鉴,但是落实到一线员工,虽不至于针锋相对,却是从来不怎么对付的——员工要吃饭,要供养高层,是有信众发展KPI的,而发展对象都是同一拨人,自然存在冲突。

 

    魏晋时期,佛教飞速发展,甚至成为国教,寺和庙就逐渐统一,从业务到称呼上。

 

    当两个概念组合,就成为“寺庙”这个词。

 

    实际上老百姓将“庙”这个词让给佛家,也不过是为了自己称呼方便。谁家没有个祠堂呢?老百姓把供奉祖先的地方,用“祠堂”来称呼,放弃的“庙”不过是影响逐渐减弱的地方小神栖息地——毕竟自家祖宗是魂,而神只是外姓的,是不能比的。

 

    中国的信仰历来就是崇古,祖宗信仰高于一切。

 

    平时我尊你神、佛,那是要你保我平安(实际上都知道要靠自己),但要是我祖宗出来跟你单挑,你看我为谁烧香呐喊?

 

    中国的老百姓是善于和稀泥的,但是一点都不糊涂。

 

    平时都称寺庙,说到庙里去,看上去好像佛教进取了,实际上不过是把佛教场所归化了。自己的祖宗还是供得好好的,反正现在很多地方,又在大修宗祠。

 

 

    最明显的一点,就看紫禁城嘛。

 

    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庙,叫做太庙。

 

    你试着说“太寺”看看?头都敲掉你的。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本周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