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歌之父郑律成:原籍韩国 周恩来亲向金日成要人(2)
延安窑洞里敲着盆碗写军歌 郑律成原名郑富恩,1914年 “七七事变”之后,他与一批有志青年投奔了延安,后来和诗人公木(本名张松如)同住一个窑洞。1939年10月,极具音乐天赋的郑律成受到《黄河大合唱》的鼓舞,和公木合作,创作出《八路军大合唱》,并成功演出。这个大合唱中,有著名的《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这些歌曲,在革命战争中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在抗日战争中,多少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勇士们,高唱着:“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奔赴抗日的战场,歌声在弥漫的硝烟中激荡,歌声随猎猎军旗飘扬。黄河将军保存的那把战刀,是在黄土岭一战,八路军杨成武部歼灭日本“名将之花”阿部规秀时,死在阿部边上一个大佐的佩剑。我们知道,经有关领导批准,阿部规秀的战刀由杨成武保存,那么,对于严格执行一切缴获要归公的人民军队来说,郑律成的这把大佐的佩剑,也一定是经领导同意奖励他保存的。可见那时的文艺工作者并不是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而是亲自参加血与火的战斗,面临生与死的考验的。出于战友情谊,他把战利品送给了黄河,黄河将军珍藏至今。由于郑律成在世时从不对子女说自己的成绩,郑小提至今不知道这把剑是不是爸爸亲自在战场上得到的,她决心寻访父辈的叔叔们了解翔实情况。但她知道,父亲把此剑送黄河叔叔,足以见证两位长辈的战斗友谊。郑律成去世后,黄河怀念老战友的思绪不断,曾写下一首诗寄托哀思:“为君曾挂剑,何处可招魂?呼君君不语,白雪映红云。”郑小提告诉黄河将军:今年在哈尔滨举办《军歌嘹亮》音乐会,同时举办郑律成军歌展览,展后的文物资料将转入已经筹建的郑律成纪念馆。她对黄河说:“这个纪念馆不仅仅是给爸爸一个人建的,也是为您们这一代人建的。” 在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进行曲》已经定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随着人民军队的壮大而唱遍祖国大地。军歌声中,我们的小米加步枪壮大成火炮、骑兵师团;运粮独轮车的吱吱声唤来了装甲车、坦克车的轰鸣:“听!风在呼啸军号响;听!革命歌声多嘹亮……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令人惊讶的是,这首在1939年秋天写在延安窑洞里的进行曲,竟然有那么宏伟厚重的音乐形象。公木生前写文章回忆郑律成的创作过程时说:“没有钢琴,连手风琴也没有,只是摇头晃脑地哼着,打着手势,有时还绕着屋当中摆的一张白木茬桌子踏步转悠……”有的老战友说郑律成是在窑洞里敲着盆、拍着腿写成此曲的。那么简陋的环境,那时还是小部队分散作战时期,而作曲家的心中,却有着人民军队勇往直前的大气势。从中可看出作曲家的胸怀该有多么宽广,技法该有多么纯熟啊!难怪他的一些健在的老友,说起这首曲子的创作来,都用了“神”字。 朝鲜军歌的曲作者也是郑律成 抗战胜利之后,郑律 丁雪松在平壤担任的是华侨联合会总会委员长及新华社驻平壤分社社长。夫妻二人分别为各自的国家辛勤工作。 中朝两国正式建交,中国政府决定在平壤建大使馆。按照两国的约定,郑律成和丁雪松必须面临国籍的抉择——夫妻之中,必须有一人加入另一方的国籍。这年9月,丁雪松奉调回国。不久,周恩来总理亲自写信给金日成主席要调郑律成回中国。郑律成手拿周总理的信件和金日成主席的批文,迟迟不肯离开他正遭战火蹂躏的家乡。郑律成说:“我的同胞正在受难,在这个时候离开朝鲜,心里非常不安。”朝鲜外务省办手续的同志就劝他:“既然周总理亲自来信要你回去,你切莫放过这个机会。说到心里不安,你回中国去还有机会弥补。你还可以以一个中国音乐工作者的身份,再到朝鲜来,做援助朝鲜的抗战工作,不也很好么?” 据说金日成拿着周恩来的信件,说了一句话:“调郑律成回国?可以嘛,中国共产党给我们培养了那么多干部,现在你们要一个郑律成,不成问题。”后经周恩来批准,郑律成加入中国国籍,夫妻二人回到中国并恢复了中国共产党党籍。 采访郑小提,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郑律成出生地在现在韩国的光州,他家庭和个人在反抗日本侵略者斗争中所做出的贡献,得到韩国人民的尊重。他是延安时期和建国后创作大量音乐作品的重要作曲家,解放军军歌的作曲者,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公民。他也曾是朝鲜公民和军队官员,朝鲜劳动党党员,朝鲜军歌的作曲者。 |
60岁参军77岁授少校,授衔时不愿 | |
毛主席:给予特例 |
章含之文革出轨细节:在前夫大姐 | |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翻出章的手提包,赫然发现她的皮夹 |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