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考古发现 >

史前人群何时定居西藏高原腹地?(2)

发布: 2022-01-14 14:56  | 来源:未知 | 编辑:4908.com | 查看:

    史前人群在距今5000-4000年前已定居西藏高原腹地

 

    康马县玛不错遗址(海拔4410米)是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史前聚落遗址,考古发现火塘、墓葬等人类生活遗迹,出土石器、陶器、骨器、蚌饰品、滑石珠、玉管珠等遗物。墓葬形制有石棺墓、竖穴土坑墓两类,陶器装饰纹样以刻划纹为主,技术风格与横断山区同期遗存类似。

 

    玛不错遗址代表了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对建立西藏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序列、探索人类适应高寒缺氧的极端环境过程及策略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会上,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夏格旺堆也详细介绍了该遗址的发掘情况。

 

玛不错遗址第二期遗存发掘收获的石椁木棺。国家文物局供图

 

    “两个年度的发掘共布设17个探方、探沟,发掘面积200平方米。遗址发掘获取陶质、石质、骨质、木质、玉质、贝饰等各类遗物1186余件,采集了木炭、作物种子、植硅体、土壤微形态、沉积物古DNA土样、光释光等测年与检测分析样品830余份。”夏格旺堆说。

 

    据介绍,该遗址出土物实证了史前人群在距今5000-4000年前已定居于西藏高原腹心区域,为西藏中部(藏南谷地)的史前文化寻找到了距今5000-4000年前的“历史源头”。

 

    该遗址不同于卡若文化的平底陶器、曲贡文化的圜底和圈足陶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它可称为“玛不错文化”。如,陶器以平底器主导,圈足、圜底器少量;罐、盆、钵为主要器型;陶色以灰褐陶、灰黑陶为主;丰富的刻划、压印、附加堆纹、戳印等纹饰;以水晶石叶为主的石器;石棺墓采取的俯身直肢抬头葬、多室石棺墓类型等文化特征表明,玛不错遗址是一支新的西藏高原独特的湖滨渔猎-狩猎考古学文化类型。

 

    格布赛鲁遗址为构建象泉河流域提供实物资料

 

    历时4年的抢救性考古发掘 ,考古人员发掘出墓葬 21座、石构遗迹4处、石墙2处,发掘面积约1453平方米。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城以北约10公里处的桑达沟内的札达县格布赛鲁遗址是一处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的遗址。

 

    该遗址发现早、晚两期墓葬,第一期距今3600年至3000年,以石室墓为主,第二期距今2700年至2100年,以洞室墓为主。

 

格布赛鲁第一期石室墓。国家文物局供图

 

    夏格旺堆说,第一期墓葬以埋藏浅、规模小的石室墓为主,不见洞室墓和竖穴土坑墓。从石室墓形制、葬俗、随葬器物组合特征看,第一期遗存反映的是畜牧、狩猎经济特征的文化,是目前所知西藏新石器时代末期到早期金属时代过渡阶段较为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并且与新疆地区同期墓葬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墓葬年代和形制与西藏中部曲贡遗址早期石室墓相近,为讨论西藏高原石室墓的来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格布赛鲁第一期彩陶。国家文物局供图

 

    第二期墓葬以洞室墓为主,且能见到象泉河流域流行最早的单室和双室洞室墓的形制类型。墓葬形制、葬俗和出土器物组合反映出具有明显的本地考古学文化的特征,与同在象泉河流域中游分布的皮央、桑达龙果、曲踏墓地早期墓葬的考古学文化面貌与特征一致。

 

    夏格旺堆表示,格布赛鲁遗址对研究象泉河流域人群的交流与迁徙、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早晚两期的考古遗存,为构建象泉河流域乃至西藏史前社会发展史提供了科学而丰富的实物资料。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本周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