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发现周文王遗言、周武王诗作(2)
学术史疑点获澄清 现存《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里有据说是出自孔壁的《古文尚书》,经过宋代以来许多学者研究,已论定是后人伪本,但直到现在还有学者为之翻案。清华简中真古文《尚书》的出现,有助于解决这方面的纠纷。 《尹至》和《尹诰》是有关伊尹和商汤的重要文献,涉及商汤灭夏的史实,极为重要。其中的《尹诰》又称为《咸有一德》,曾在孔壁发现,后来失传,是《古文尚书》中的重要篇章。把清华简《尹诰》与传世的伪《古文尚书·咸有一德》相比较,可以判断现存的伪古文系后人伪作,而清华简《尹诰》则是真正的古文《尚书》,这对于中国学术史的研究影响非常深远。 清华简还证实了传世《逸周书》中的一些篇是可与《尚书》比肩的重要文献。如《皇门》、《祭公》两篇,保存良好。《皇门》记载了周公训诫群臣献言荐贤、助己治国的相关内容,《祭公》是周穆王时大臣祭公谋父临终的嘱托。这两篇均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字古奥,很多地方可以与金文相对照,将其与传世本对读,可以纠正传世本中的许多问题。 清华简的《程寤》一篇,汉代也曾收进《逸周书》,但唐宋以后就失传了,现在仅有部分佚文存世。清华简《程寤》非常完整,详细记述周文王“受命”(称王代商)的传说,对于了解“文王受命”有重大帮助,弥补了千年来的遗憾。
清华大学图书馆实验室内,专家正在观摩一批尚待研究的战国竹简。(摄影:戴冰) 周代诗篇首次露面 清华简《耆夜》一篇,记载周武王八年征伐耆国(即黎国)得胜回到周都后,在文王宗庙举行“饮至”典礼,参加者有武王、周公、毕公、召公、辛甲、作册逸、师尚父等人。典礼中饮酒赋诗,诗的内容均见于简文。该篇与《尚书·商书》的《西伯戡黎》相关,并纠正了《尚书大传》、《史记》以为伐黎为文王时事的说法。 这篇竹简既有历史价值,又有文学意义。其中周公的一首诗竟然与现在《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诗有密切关系,更是出人意料。 楚国历史地理得复原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收有《楚居》一篇。《楚居》简的长度将近半米,是清华简中最长的。该篇体例类似传世古书《世本》中的《居篇》,非常详细地叙述了历代楚君的世系及居处建都之地,从传说中楚的始祖季连开始,一直讲到战国中期的楚悼王(公元前401-前381年),列举列世建都的地点以及迁徙的原因。其中许多地名可与已发现的楚简联系对照,为楚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及文物考古工作提供了大量线索,将推动楚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 篇中记述楚人的居处迁徙,可以证明《史记·楚世家》所记大部分正确无误,但也有多处不合,结合其它文献记载,可据以勘正。篇首所叙楚国先祖传说也非常重要,特别是提到楚祖与商王盘庚的后人有关,以及楚与鄀的关系等,发人深思。 古文字研究增珍贵材料 收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的九篇竹简,都是以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字书写的,具有特殊的结构风格。其中《金縢》、《皇门》、《祭公》等有传世本可相对照,可以新识出一系列楚文字,对于推进楚文字研究有很大帮助。 “已经公布的材料,出现了一些古文字新字形和新用法,一些词语可以与传世文献或西周金文铭辞相互发明,这些对先秦汉语史和汉字史研究都是非常珍贵的。”安徽大学教授黄德宽评价:清华简数量庞大、内容重要,对战国文字乃至整个古文字的研究必然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报记者贾晓燕 现场探访:2500枚竹简泡在水中保存 进入清华大学图书馆四层的一间保藏室,70个不锈钢盘一一展现在眼前,里面存放的就是2500枚战国竹简。 “2008年,当装载着竹简的塑料箱抵达清华大学时,一开箱大家就闻到一股刺鼻的化学药品气味。”李学勤回忆。竹简流失在海外时,持有者用竹片把竹简托起来,但是他们用的竹片没有经过消毒,搞得竹简上全是霉点。专家们用最小最软的画笔将霉点一点点洗掉,大概用了3个月时间。现在,所有的竹简都泡在无菌的纯净水里。每支竹简由玻璃瓶托起,并用丝线固定,挂上金属号牌。室内不但安装了监控设备,还设定成恒温恒湿。鉴定组曾认定:竹简的年代为战国中晚期,内容大多为前所未见的“经、史”类书。北京大学加速器质普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这批简中的无字残片标本进行了AMS碳14年代测定,经树轮矫正后,得到的数据为公元前305加减30年,即战国中晚期。 专家们还请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对竹简残片的含水率做了测定,结果是400%。这是曾经在水中浸泡千年才有的结果,现代人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
机器人探秘大金字塔密道发现神秘 | |
背负直径8毫米摄像机,皇后墓室密道现神秘符号 进入大 |
北美发现如食肉恐龙化石同家鸡一 | |
可能的复原形象 小恐龙的脚趾化石 据国外媒体报道,加 |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