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大禹画像中,他为何总是手执一柄“叉子”
三过家门而不入,堵不如疏!晴川阁上望长江,茫茫水天拍繁华。——登临晴川阁怀古赞颂大禹治水
民以食为天。在古代时期,我国便是一个农耕大国,不仅百姓需要依靠种植食物来养家糊口,连朝廷赋税在很大程度上也都需要依靠农业进行维持。古代的王朝之所以不繁荣昌盛,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农业的发展得到了打击,百姓食不果腹,国家需要拨款救济,最后入不敷出,而农业被打击的原因也无非是天灾、人祸。
天灾大多指的是旱涝,要么干旱导致农作物欠收,要么洪水淹灌导致农作物难以存活,总而言之,当时的人们依旧是“靠天吃饭”。当然,对于这样的情况古人也做出了相应的措施,例如治理水患、屯水抗旱,中国历史上最早做这些事情的人当属“大禹”。说起大禹,他可谓是一个富有传奇般色彩的人物。
“大禹”的父亲也是一位水患治理者,只是他的“水来土挡”方案收效极差,堤坝的存在的确是可以短时间的缓解水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水量得不到排泄,只能水满而溢,甚至将大坝压塌都是经常的事情,这也导致了他最后的失败,被人们一度谩骂他的不作为。
大禹少年时便跟随父亲一起去治理水患,他吸取父亲的失败经验,改变了治水的方向,疏通河道,引出水流,将水引起需要的地方,这样的方案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当时农作物的收成也证明了他的方法是正确的。
据史书记载,大禹治水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即便他的内心是非常想要回去,但他知道他不能这么做,水患一旦形成,便无力回天了,这样一种“舍小家,顾大局”的品质才是他流芳百世的重要原因。
大禹在治水方面的作为深得人心,被百姓一致推荐为帝位继承者,对历史稍加了解的读者朋友应该知道,当时的帝位传承属于“禅让制”,必须要百姓公认才可继位。在成为帝王之后,他的人生轨迹开始被载入史册。
直到今天,我们所看到大多数大禹的形象都不外乎这样,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便是:头戴斗笠,手拿“叉子”,满脸胡渣,风里来、雨里去的中年男子。
众所周知,在许多景点都有着大禹的雕像,雕像在打造时也是根据史书记载来设计的,虽然史书记载的内容版本不一,但基本如出一辙,相差无几,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来解析一下他的形象。头戴斗笠,这可以理解为他治理水患,经常性地需要防范下雨;满脸胡渣也可以理解为他常年奔波,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整理,但他手拿“叉子”是为何意?这叉子能用来治理水患?如果是身份象征又会不会显得太寒碜了? 实则不然,这东西大有来头,只是在我们的认知范围内习惯了这样的物种叫做“叉子”。它的真名叫“耒 耜 ”,是古代的一种农具,设计的外观确实与叉子类似,但功能却比叉子多了数倍。
大禹在治理水患的时候经常需要带头开山挖渠,这时耒耜便派上了大用场,扁头下方薄,如同刀锋,可以非常巧妙地插入土壤中,起到翻土的作用,换而言之,这样的器具就是我们现在犁具的鼻祖,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后才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水利工程项目永远是非常费钱费力的,即使是现在,我们也需要经过严密的规划,负责的调查,精准的仪器来达到想要的效果,但古人却只能用手与农具来进行挖掘,试想,这要付出多大的决心与努力才能做到这种地步,但这同时也证明了“耒耜”的时代性,它如同大禹的标志性物件,象征古人的智慧与能力。
结语
经过专家分析之后,发觉 耒耜 还真有不错的治水效果,而且它也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的农业工具。不得不说,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变化,机械设备为我们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许多曾经面临的难题现在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解决,这貌似与古人无关,实际上并非如此,没有任何一个产物是随随便便就出现的,而是经过无数先人的辛勤钻研,最后演变而来,所以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先人的功德。 |
- 诸葛亮为什么总是手持一把鹅毛扇?
孙维世的丈夫与金日成女秘书搞在 | |
核心提示:金山在朝鲜期间,金日成让自己的女秘书给金 |
古代的妃子来例假了怎么侍寝 程 | |
在古代,皇帝今晚抽谁一起看明天日出就跟现代买彩票似 |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